既然劇本是自己寫的,那是不是自己就可以隨便修改自己的劇本呢?也不是。前麵提到,劇本決定現實非常嚴格,是因為潛意識的決定力量很強,所以一般情況下是不可以改變的。而潛意識的決定力量之所以非常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自知。有些人特別喜歡宣稱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經過大量心理分析的經驗,筆者不再輕易相信這樣的話,對潛意識的自知是非常困難的,宣稱自己很自知,多數情況下,這本身就是潛意識的一種阻抗,它恰恰說明你還特別不了解自己。當真正有自知後,潛意識的劇本,要修改不是不可能。“李逵”的例子裏,當“李逵”真正弄明白自己為什麼討厭“高逑”時,往往連他自己也會覺得這種討厭幼稚得可笑,很多情況下隻因童年的某一次帶有創傷性的經曆,以後這股情感力量就痼著在那了,直到此刻真正明白了,才恍然大悟。而在明白這一點之後,問題自然得到解決。這就是為什麼弗洛伊德那麼重視童年經驗的研究,而且發現大量的神經症,僅僅在做到自知以後,其症狀就戲劇性地消失了。現在心理谘詢的經驗表明,對於大部分案例,弗洛伊德的方法是符合實際的。但也有很多案例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因為有些人在明白了自己的問題之後,暫時還是沒有能力處理,還需要以後逐步領悟,逐步接納,逐步成長,才能最終解決問題。在我們看來,自知其實隻走出了第一步,以後還有挺長,挺艱難的一段路要走,麵對自己的傷痛本身就不是一件讓人感到舒服的事情,有時候會非常痛苦。所以,雖然劇本是自己寫的,但要修改劇本並不容易。在非常少見的情況下,修改劇本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強行扭轉,當你此刻的力量大於過去的決定力量時,要扭轉也是有可能的。但這種方法特別有害,而且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所以很不提倡用。

修改劇本很困難,多數時候我們都活在既定的劇本裏。由於劇本跟生活特別對應,劇本裏的角色跟生活裏的人物高度一致,所以我們也可以反過來,通過認識生活中的人物,來了解內心子人格以及子人格之間的關係。比如說你在生活中特別討厭一個人,那意味著你可能有一個跟他/她相似的子人格,你最討厭這個人身上的什麼特點,這意味著你自己的子人格身上有這個特點,盡管你可能極不願承認。

用這個方法,我們可以直接把生活看成一出戲,自己是主人公,身邊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子人格,隻不過這些子人格裏也有輕重之分。我們會在生活中碰到很多人,但跟自己有重要關係的,實際上也不外乎那麼幾個,多到幾十個,一般不超過六七十。這一點也總在文學作品中體現,當我們用這種方法研究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時,就可以把主人公當成中心人物,其他人物都是主人公的子人格,就是說,作品中出現的每個人物,其實都是主人公性格的一部分;一部作品就是主人公心靈成長的一個過程,其中有些側麵跟主人公關係密切,而很多側麵未必跟主人公發生非常直接的關係。成長過程中,對有些側麵的處理恰當,那麼主人公的這些側麵就會往健康的方向成長;處理不當,不能解決心結,則這個側麵永遠是不完善的。

本書就用這種方法,對《笑傲江湖》的人物,逐一作心理分析。令狐衝是主人公,全書就是令狐衝心靈成長的一個劇本,劇裏出現的每個人物,都是令狐衝的子人格,是他的一部分。而看待每個子人格的時候,又會發現子人格本身也往往不止一個側麵,子人格的成長,也是不同側麵的成長。這時候又可以把子人格當成中心人物,子人格的不同側麵,又再當子人格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