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福威鏢局”少鏢頭林平之行獵,風光無限。左肩上停著一頭獵鷹,腰懸寶劍,背負長弓,潑刺刺縱馬疾馳。餘滄海的兒子在肆酒調戲良家婦女,林平之路見不平,跟姓餘的一路人打起來,但又打不過,情急之下誤把匕首插入對方小腹,姓餘的一命嗚呼。林平之由此惹下大禍,福威鏢局的人接連被殺,而對方使的又都是他林家的辟邪劍法,無人能敵,瀕臨滅門的危險。

心理分析

可能是受科學思維的影響,現代人不太容易相信那些不能證實的規律,當然,並不是神秘的規律都可信,但僅僅因為“不科學”就否定那些顯而易見的規律,這種做法是很傻的。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你童年時候被某種類似蛇的東西咬了一口,以後一輩子怕蛇,怕得要命,提到蛇就膽戰心驚,毛骨悚然,怕得要命,但事實上那個當年咬你一口的,根本不是蛇,隻是長得像蛇。那麼顯然,你怕蛇受到那次童年經驗的影響,但是,童年經驗是否對現在生活有影響,並沒有實證科學可以支持這一結論。弗洛伊德的研究,也就是因此而猛受攻擊,說他不科學。我相信那些攻擊他的人,其實在生活中也會時不時發現一些不可回避的事實,比如童年經驗有時的確會影響到現在的生活,再比如,夢有時候會對我們的生活有某種意義,盡管可能自己並不特別明確夢的意義,但至少會覺得有點意義,不像那些實證科學家所認為的,夢毫無意義。

從產生時間上說,科學的產生遠遠要晚於那些偉大哲人對世界的探索,東方人在這方麵作了特殊貢獻。如果不能被科學證實的就不可靠,那麼在科學產生以前,人類對世界的探索幾乎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因為所有的探索都可能是不可靠的。這沒法解釋儒家、道家等優秀的文化能在中國存活上千年,至今依然對中國人產生巨大影響。相反,在那些偉大的哲人看來,科學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而且科學有它自身的問題,比如科學沒法接受它不能證明的事實,而隨著事實的積累,科學隻能修改它的結論,逐步擴大自己的接受範圍,這裏麵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在它不能接受的時候,事實是不是就不科學了呢?而科學所接受的東西,是不是就真的科學呢?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日心說”產生以前,“地心說”就是科學。對於“日心說”產生以前的科學家而言,“地心說”是實實在在的科學,毫無疑問。然而在我們今天看來,“地心說”顯然不科學。但是,在那些偉大的哲人看來,比如釋迦牟尼,比如老子,在他們看來,地球當然不可能是宇宙的中心,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然而他們的貢獻不僅僅是對宇宙的探索,包括那些儒家的聖賢,他們對人心探索的深度,足以讓今天的科學心理學感到尷尬,因為始終無法超越。現代心理谘詢能快速有效地對神經症這種非常淺層次的心理問題進行治療,但在處理了神經症這種淺層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度進一步提高之後,想要繼續提高心理健康度,一定要麵臨處理一些最最基本的人生哲學問題,諸如: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我能做什麼?我的價值是什麼?現代心理學界,那些號稱高級谘詢師的人,自身多半未能處理這些問題。我在別的地方有論述,一個沒有處理自己心理問題的人,是沒法給別人做相應的心理谘詢的。正是這個原因,心理谘詢麵對的高層心理問題跟哲學是一致的,所以早期的佛教特別像心理谘詢,很多人有生理上的疾病,或者對人生的某些問題感到困惑,就到釋迦牟尼那兒請教,釋迦牟尼給解答一下,問題就解決了。而現代心理谘詢發現,心理的健康顯然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所以有一部分生理上的疾病,在處理了心理問題之後,疾病也就相應地好轉,這在心理谘詢中非常常見。因此,釋迦牟尼能給人處理一些生理上的疾病,也不稀奇,這隻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心理谘詢。

在對人心的探索方麵,中國的聖賢向來有卓越的貢獻。遺憾的是,任何一種方法,都一定會有它的弊端,因為在聖賢使用那些方法的時候,也就是當作一個工具而已,並不是最終目的。但不使用工具又不可能,而後世不了解聖人思想,但卻又自認為了解的人,往往特別善於把原來的思想和方法進行扭曲,貽害後人。中國古人對人心及自然規律的探索,其貢獻遠遠不限於儒家。古人所了解的一些規律,在現代谘詢中依然非常有意義。從古代的一些詞彙,比如“否極泰來”,比如“樂極生悲”,比如“物極必反”等判斷,這些詞彙表述的可能是同一種規律,我沒有一個很好的名詞來給這種規律命名,暫時叫它“能量的兩極更替”規律。自然界可能有一些非常基本的規律,如同四季的更替變化一樣,沒有什麼原因,本來就是那樣而已。這些基本的規律,四季的更替是其中一個,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是一個(隻不過弗洛伊德所說的“性”並不僅指一般意義上的性過程,而是指緊張的釋放模式,也就是能量不斷聚集,聚集,達到高潮,之後突然的宣泄而帶來巨大的快感),還有,就是前邊所說的“能量的兩極更替”,可能也是其中的一個。意象對話心理谘詢技術的創始人,朱建軍老師專門講過這個規律。一個好的谘詢師,一定會在谘詢中碰到自己沒法解決的難題,因為每一個谘詢案件都是全新的,每個人的心理問題都跟別人不一樣,谘詢師決不會碰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心理問題,即使碰到類似的,處理也會非常不一樣,這也是心理谘詢的一大特點。假如某個谘詢師,宣稱他發明了一種心理谘詢的方法,是萬能的,碰到什麼人,都用這一招,一用就靈,那說明這個谘詢師是個非常爛的谘詢師。那些試圖以不變應萬變的人,其實背後都有一種恐懼,是對新的變化的恐懼,害怕新的變化超出自己的控製範圍,所以才試圖用一個控製一切的辦法,回避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