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是非常非常小的一個例子,事實上他的這種模式還會做得更過分。他衷心地為大家祝願,真心地為大家考慮,不斷地為別人付出,這本身就會讓人感覺挺不舒服,因為你會覺得欠他很多,不是你願意欠,是他就讓你欠了。等到你想要回報他一下吧,他還不讓你回報,因為他有一個界限,他為別人付出是應該的,他為別人做點什麼永遠是應該的,但別人不能為他做什麼,不能因為他而勞別人的神,然後你就會覺得欠他的越來越多。而你覺得欠他的這種感覺,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跟可憐型的人生活在一起,你就是會覺得欠他很多,而且會越來越多。令狐衝的感受比較深,他會覺得自己欠儀琳太多,今生都難以回報。事實上也不容易回報,因為你不可能回報,她隻會不斷地讓你欠她。正常情況下,人都是不願意欠別人太多的,有的人希望如此,但一旦真的如此,自己其實會挺不安的。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欲求,人與人的交往也應該是平等的交往,要有自己的需求才正常。
可憐型的人,這種行為模式對自身的健康也是很不利的。完全沒有自己需求的人,會特別缺乏生活的動力。既然得不到,我就什麼都不要了,這不是犧牲精神,這是不健康的心態。沒有生活的動力,又什麼煩惱都自己憋在心裏,這種人特別容易早死。金庸先生描寫儀琳,從不戒的口中可以得知,如果儀琳老見不到令狐衝的話,恐怕要死了,這可不是小說的誇張描述,可憐型的人的確缺乏生命力,容易早死,心中又總是太多煩惱。
令狐衝忍不住想問:“你小小年紀,為什麼有這許多煩惱?”但終於沒出聲。依琳輕聲道:“啞婆婆,你真好,我常常拉著你來,向你訴說我的心事,你從來不覺厭煩,總是耐心地等著,讓我愛說多少,便說多少。我本來不該這樣煩你,但你待我真好,便像我自己親生的娘一般。我沒有娘,倘若我有個媽媽,我敢不敢向她這樣說呢?”令狐衝聽到她說是傾訴自己心事,覺得不妥,心想:“她要說什麼心事?我騙她吐露內心秘密,可太也對不住她,還是快走的為是。”當即站起身來。儀琳拉住了他袖子,說道:“啞婆婆,你……你要走了嗎?”聲音中充滿失望之情。令狐衝向她望了一眼,隻見她神色淒楚,眼光中流露出懇求之意,不由得心下軟了,尋思:“小師妹形容憔悴,滿腹心事,倘著無處傾訴,老是悶在心裏,早晚要生重病。我且聽她說說,隻要她始終不知是我,也不會害羞。”當下又緩緩坐了下來。儀琳伸手摟住他脖子,說道:“啞婆婆,你真好,就配我多坐一會幾。你不知道我心中可有多悶。”
心中煩惱太多,又好不容易逮住機會,可以傾訴一番的話,她就會不斷地說,說很多,而且有一個特點,這種人傾訴起來沒完沒了。傾訴也是心理調節可以用的一種小方法,對於一般人而言,是不是跟人傾訴一下,也會有些效果,但對於儀琳這樣的人,傾訴能起到的作用是極其細微的,細微到幾乎沒有作用的地步。因為她僅僅是找個人說說話而已,不斷地說,說,說,沒有多少感情色彩,也沒有反思,光是說,這樣的作用效果是非常小的。先不考慮是否早死,單是每天抓住你傾訴,就很折磨人。一說一大通,而她也就是說說而已,也就聾啞婆婆還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