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欲期(0—1歲)過度不滿足的孩子,可能形成兩種比較特殊的人格。一種是攻擊型的,對這個世界感到不滿,對所有的一切都不滿,嘴上整天都在表達自己的不滿;另一種是可憐型的,得不到滿足,那我幹脆就什麼都不要了,我放棄。這種人特別沒有動力,沒有進取,不跟人競爭。像個乞丐一樣,而且是比較可憐的乞丐,別人給多少,我就吃多少,別人不給那我也就不要了,更不會想到說,別人不給的時候,我主動去爭取一點。在別人不給的情況下,他/她寧願自己就那麼餓死,但這種餓死的情況還比較特殊,因為有的乞丐餓死,是因為有骨氣,不吃嗟來之食,所以寧可餓死也不願意要;可憐型的人不是這樣,他/她就是沒有那個要的動力,他/她永遠會覺得,別人不給自己,人家也是有理由的,是我自己不好,別人不給是應該的。可憐型的人會永遠把原因歸到自己身上,所有沒做好的地方,都是自己的錯,都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在戀愛方麵,這種人也會表現得極度純潔無私,從來沒有任何自己個人的要求,永遠是一味的付出,隻要對方好就行,自己所做的一切,都隻是為了讓對方好。沒有考慮過從對方那兒獲得什麼,也根本不抱任何希望,沒想過要讓對方喜歡自己。假如對方還有任何不滿意的地方,那也一定是我還做得不夠好,根本不可能是對方的原因。
聽起來非常理想,儀琳就蠻符合這種人格的基本特點。在3個月的時侯,也就是不到1歲的時候,媽媽就離開了。以後為了尋找儀琳的媽媽,被不戒和尚帶著四處奔波,後來恒山師太定逸見到了,覺得可憐,才讓不戒把她寄養恒山。3個月就被母親拋棄,口欲期顯然不可能滿足。到哪兒別人都覺得她可憐,身邊人都挺同情她。對令狐衝一往情深,因此而害了相思病,卻又從來不指望從令狐衝那兒獲得什麼,就是衷心地為令狐衝祈禱而已。
儀琳幽幽地道:“啞婆婆,我常跟你說,我日裏想著令狐大哥,夜裏想著令狐大哥,做夢也總是做著他。我想到他為了救我,全不顧自己性命;想到他受傷之後,我抱了他奔逃;想到他跟我說笑,要我說故事給他聽,想到在衡山縣那個什麼群玉院中,我……我……跟他睡在一張床上,蓋了同一條被子。啞婆婆,我明知你聽不見,因此跟你說這些話也不害臊。我要是不說,整天憋在心裏,可真要發瘋了。我跟像說一會話,輕輕叫著令狐大哥的名字,心裏就有幾天舒報。”她頓了一頓,輕輕叫道:“令狐大哥,令狐大哥!”這兩聲叫喚情致纏綿,當真是蘊藏刻骨相思之意,令狐衝不由得身子一震。他早知道這小師妹對自己極好,卻想不到她小小心靈中包藏著的深情,竟如此驚心動魄,心道:“她待我這等情意,令狐衝今生如何報答得來?”儀琳輕輕歎息,說道:“啞婆婆,爹爹不明白我,儀和、儀請師姊她們也不明白我。我想念令狐大哥,隻是忘不了他,我明知道這是不應該的。我是身入空門的女尼,怎可對一個男人念念不忘的日思夜想,何況他還是本門的掌門人?我日日求觀音菩薩救我,請菩薩保佑我忘了令狐大哥。今兒早晨念經,念著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的名字,我心中又在求菩薩,請菩薩保佑令狐大哥無災無難,逢凶化吉,保佑他和任家大小姐結成美滿良緣,白頭偕老,一生一世都快快活活。我忽然想,為什麼我求菩薩這樣,求菩薩那樣,菩薩聽著也該煩了。從今而後,我隻求菩薩保佑令狐大哥一世快樂逍遙。他最喜歡快樂逍遙,無拘無束,但盼任大小姐將來不要管著他才好。”她出了一會神,輕聲念道:“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多麼單純,多麼讓人感動啊!很多男的會把這樣的女性當成理想,有個人對自己這麼好,多難得呀!其實儀琳這樣的人格是很病態的,沒有嚐試過的覺得很理想;嚐試過的,想擺脫都困難。
舉個例子,我現在請客,請宿舍的三個人吃飯,我真心地請客,隻希望別人爽快地答應就OK了。結果是,兩個人爽快答應了,另一個很真誠地告訴我:“你們吃就行了,沒有關係的,真的不用考慮我。”他也不是故意推辭,就是真心地覺得他自己不用被考慮,省得麻煩我。而其實我是希望他直接就在考慮範圍的,並不希望他忽視自己。結果他還是這麼做了,結果並沒有讓我覺得舒服,他倒是希望不要麻煩我,而事實上他的不麻煩會讓我感到更加麻煩。一次,兩次,三次,每次都是這樣,不斷重複,他會讓周圍人感覺很難受,本來就應該考慮他的地方,他就是不讓你考慮,似乎他永遠不需要在別人考慮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