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內容(3 / 3)

2.國際貿易政策

從國際貿易的理論分析中可知,在一定條件下,國家間商品的自由貿易對所有參加國都是有利的,貿易促進了國際分工和生產的專業化,使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和供給量;通過國際交換,自由貿易緩解了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稀缺性;擴大了貿易參加國居民商品消費的選擇範圍,提高了生活水平。用國際貿易的純經濟理論分析,不論從國際經濟和平發展的立場,還是從各國福利水平提高的角度,自由貿易都是較好的,而阻礙貿易卻帶來種種損失。

然而從曆史上看,自資本主義製度發展之初,就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貿易政策:一是自由貿易政策;二是保護貿易政策。前者的主要內容是:國家取消對進出口貿易的限製和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品的各種特權和優惠,使商品自由進出口,在國內外市場上自由競爭,形成國際統一商品市場;而保護貿易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借助於設置各種貿易壁壘,限製進出口商品的數量、種類、價格等,保護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的競爭,並且對本國商品出口給予優待和補貼等以鼓勵出口。

19世紀初,德國的紡織、采礦、冶金、機械製造業等都有所發展。但與當時處於“世界工廠”地位的英國相比還相當落後,受英國廉價工業品的衝擊很大。為此,德國曆史學派經濟學家李斯特於1841年出版了《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係》,提出了幼稚工業保護理論。李斯特認為古典學派的“比較成本說”的觀點存在錯誤。因為按比較成本原理購買國外的廉價產品,表麵上看起來雖然有利可圖,但實際上卻影響了本國該產業的發展,從而會長期處於落後和從屬於外國的地位。而如果放棄這種短期利益,對這種幼稚工業實行保護政策,雖然一開始該產品的價格會上升,但經過一段時期,不但本國的產業可以得到充分發展,而且生產力提高後,商品的價格也會下跌,甚至會低於外國的進口價格。李斯特認為,“財富的生產力比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在李斯特的影響下,通過保護政策的扶植,德國經濟在短期內有了迅速的發展,終於趕上了英國。

實行區域經濟合作具有兩麵效應:既可以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的方式,又可能成為地區經濟保護的手段。有學者認為,一國在向全球開放市場之前,先在同一地區內實行自由貿易比直接向全世界開放市場更為有利。並且用實證分析表明,與開放的、發達大國為鄰的國家能夠取得比與封閉的、不發達的小國為鄰的國家更快的發展。從而得出結論,如果地區經濟能夠促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開放,則這種地區間的經濟能夠促進雙方經濟的增長。20世紀60年代與70年代的許多區域經濟一體化之所以沒能取得經濟增長,就是因為這些區域經濟大多數是南南合作。根據這一觀點,發展中國家要發展,就應與發達國家結成聯盟,充分享受發達國家的“溢出效應”。經濟發展了,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才有可能優化。

3.國際金融理論

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是“外部平衡”(External Balance)問題。早在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之前,曆史上就已經產生了關於外部調節的問題。1752年,大衛·休謨在《論貿易差額》一書中,論證了著名的“物價—鑄幣—流動機製”。他從貨幣數量論的觀點出發,認為在金幣本位製條件下,可以通過貨幣——貴金屬的輸出、輸入來完全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即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可以通過市場的力量自動恢複平衡,而不需要外部的人為幹預。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休謨的理論一直主導著國際金融領域的研究。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間隔時期的事件,使得國際金融理論明顯避開了對國際收支調節機製的關注,而將重心轉移到國際收支平衡與國內經濟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上。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係國際貨幣製度的確立和發展,對國際金融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凱恩斯主義的流行,也在國際金融理論的發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凱恩斯的乘數理論說明了在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收入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初期,蒙代爾在其一係列論文中更新了國際收支調整的傳統觀點。在蒙代爾模型中,貨幣政策被放到了國際收支調整的首要位置,國際資本流動占據了國際收支的重要地位。他提出,當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目標發生衝突時由於資本流動性的存在,使得在固定彙率製條件下,通過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引起資本流出,而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引起資本流入,這樣,借助於針對外部平衡的貨幣政策和針對內部平衡的財政政策這兩個獨立的政策工具,就能同時達到內外平衡的目標,從而解決了固定彙率條件下政策選擇的兩難問題。這種把貨幣政策分配給外部平衡,而把財政政策分配給內部平衡的觀點,被稱為“蒙代爾分配法則”。

1960年,特裏芬提出著名的“特裏芬難題”,該問題的存在,使得金幣本位製和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後,一大批經濟學家主張實行浮動彙率製。其基本論點是浮動彙率可以使政府免受國際收支的限製,並允許政府不需要運用貨幣政策去被動地穩定彙率,從而獲得利用貨幣政策工具的主動權;同時浮動彙率也像一堵防火牆,把國內經濟與外界隔離開,使國內經濟免受外界因素的衝擊。

20世紀70年代,貨幣主義的興起,產生了一些極具價值的開放經濟動態模型。其中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方法強調實際平衡效果和長期的國際收支平衡;資產組合平衡模型則闡明了貨幣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指出了財富積累中資產的存量和流量之間的區別,並吸收了理性預期理論的一些基本思想。

20世紀80年代,借助儲蓄和投資理論中的跨時分析方法,對開放經濟動態變化過程的分析已變得日益普遍。

除了上述關於外部平衡這一核心問題外,國際金融理論在彙率決定理論和彙率製度研究方麵,也有極為豐富的理論進展。

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各國經濟貿易摩擦的加劇,國際間貿易、金融、稅收和經濟一體化等的協調問題尚需要進一步研究。

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的內容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