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國際經濟貿易與國內經濟的差別依然存在。因為,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國際經濟與國內經濟的運行範圍和條件存在著巨大的差別。這主要表現在:(1)就生產要素的流動性而言,國際生產要素的流動要比國內生產要素的流動麵臨更嚴重的障礙,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法律和社會各方麵看都是如此。例如,商品的國際流動要受到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限製;勞動力的國際遷徙要受到各國間工資差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等的影響;資本的流動則要受到各國利率政策、外彙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經濟環境的約束。可見,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即使不像古典經濟學家們假定的那樣不可能,但也比它們在國內流動要困難並且有限得多。(2)就經濟運行環境和條件而言,國際經濟貿易與一國之內的區域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沒有一個統一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因而也沒有總的計劃,總的預算和總的經濟協調、調節手段,與此同時,各國的經濟條件和運行狀況以及由此而提出的經濟政策要求也不同。這就使得國際經濟關係比國內經濟關係更為複雜化了。總體看,國家間經濟的均衡、穩定、協調和傳遞方式及其過程都與國內經濟有很大的不同。就世界貨幣製度而言,不同國家之間存在不同的貨幣金融體係,這就給國際經濟交流帶來許多複雜的問題。例如,貨幣的兌換、彙率的調整、國際收支的平衡、失衡及其補償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國內經濟所不會遇到的。
總之,國際經濟貿易是從一般經濟學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新興的綜合性分支學科。
1.1.2 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的主要問題
1.國際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5—16世紀的重商主義(The Mercantilism)時代。重商主義者以其錯誤的財富觀為基礎,推論出“獎出限入”的貿易政策。1776年,亞當·斯密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在其劃時代著作《國富論》中係統闡述了分工和自由經濟的觀點,批判了重商主義的財富觀和貿易觀,提出了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1817年,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性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進一步發展了亞當·斯密的理論,正確地提出和論證了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原理,確立了其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方向。關於比較優勢的決定因素,李嘉圖強調的是勞動生產率差異的重要性,認為各國之間隻要相對勞動生產率水平不一致,就存在比較利益和相互貿易的動機。其後的一些學者,如穆勒、馬歇爾和艾奇沃思等,集中研究了貿易條件的決定問題。在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間隔時期,關於比較優勢的研究出現了重大進展。
1919年,赫克歇爾在《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要素稟賦差異是決定國際分工和貿易基礎的觀點。其後,他的學生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中,進一步闡述和發揮了赫克歇爾的要素稟賦理論。因而後來人們又稱要素稟賦理論為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簡稱H-O理論。
1936年,哈伯勒在《國際貿易理論》一書中,用機會成本理論解釋了比較優勢原理,在貿易理論模型化方麵作出了實質性的貢獻。哈伯勒、勒納、裏昂惕夫、米德等人將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與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融為一體,最終形成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標準模型。
在20世紀相當長的時期內,以新古典模型為表達形式的要素稟賦理論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雖然這期間曾出現著名的“裏昂惕夫之謎”和圍繞解破此謎的研究而提出了不同於比較優勢的新貿易理論,但要素稟賦理論並未受到真正的挑戰。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才真正出現了一次重大的突破。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魯格曼和赫爾普曼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提出了所謂“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認為,除了要素稟賦差異外,規模經濟也是國際貿易的原因和貿易利益的另一個獨立決定因素。即使在沒有偏好、技術和要素稟賦差異的情況下,規模經濟也能引導各國開展專業化分工和貿易。新貿易理論引入規模經濟的假設,打破了新古典貿易理論規模收益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假設,使得關於貿易理論研究的重心由國家間的差異轉向市場結構和廠商行為方麵,使研究更加深入。
新貿易理論的出現有兩方麵的曆史背景。首先,隨著時間的發展,傳統的貿易理論已不能解釋許多重要的貿易現象。為什麼20世紀60年代以後,世界貿易絕大部分是在偏好、技術和要素稟賦都比較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為什麼國際貿易流量中,產業內貿易,即發生在同一產業類別中的雙向貿易,已成為主流?實踐要求發展一種新的貿易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其次,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為新貿易理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產業組織理論主要以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為考察對象,分析市場結構、廠商行為和市場績效三者之間的因果關係。20世紀70年代中期,產業組織理論出現了一次大的突破,特別是博弈論方法被引入到產業組織理論研究之後,對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主要是寡頭市場)廠商行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大豐富了經濟學的理論基礎。1978年,克魯格曼在其博士論文《收益遞增、壟斷競爭與國際貿易》中首次將差異產品和(內部)規模經濟考慮在內的壟斷競爭模型(又稱“新張伯倫模型”)推廣到開放經濟條件下,從模型上首次證明了規模經濟是國際貿易的另一起因,以及差異性產品決定了貿易形態為產業內貿易。
由於不完全競爭理論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分析模式,所以新貿易理論至今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模式。實際上,新貿易理論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它能代替傳統的要素稟賦理論。首先,從解釋現象上看,兩種理論分別解釋不同的貿易現象。新貿易理論主要解釋產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現象;而傳統的要素稟賦理論則主要解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其次,從理論基礎上看,新貿易理論以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為前提,強調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結構和競爭性差異;傳統的要素稟賦理論則以規模收益不變和完全競爭為前提,強調國家間在要素稟賦上的差異性。因此,兩種觀點不僅不是相互替代的關係,相反是互補性的,共同豐富和完善了國際貿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