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外資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具有有利作用,但這種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方式的負麵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而且隨著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程度以及參與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資主導型”的對外開放的負麵作用就會進一步顯露出來,成為製約其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甚至損害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未來。
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的“外資主導型”的對外開放,其負麵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首先,國際壟斷資本控製受資國經濟,形成大量的利潤轉移。跨國公司並不是全球公司,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絕大部分為西方的尤其是美國的壟斷資本集團所擁有。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為美國資本集團所擁有的跨國公司所控製和支配,通過獨資、合資和其他形式,美國公司直接或間接地控製了拉美70%以上資源開發和原材料生產。直接投資雖然促進了拉美的經濟繁榮,但掌握著拉美經濟命脈的跨國公司每年都要把大量的利潤彙回母國,造成了經濟剩餘的大量轉移,出現了“增長而不發展”的奇怪現象。其次,對外資的依賴造成長期困擾發展中國家的嚴重的債務危機。從80年代開始,由於外資進入造成的債務問題首先在拉美發展中國家普遍暴露,形成了拉美的第一次債務危機。此後雖經多方努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美和非洲國家的債務問題日積月累、愈演愈烈。到2000年底拉美國家積欠的外債總額已從1974年的93億美元增加到7508.6億美元,其中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三國的債務達5452億美元,占拉美地區外債總額的72.6%。債務問題現在是妨礙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的一隻攔路虎。第三,也許是最重要的問題是:外資主導型的開放經濟不利於受資國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產業的技術升級。與外貿主導型的開放不同,外資主導型的開放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國公司主導的開放經濟。跨國公司投資於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而在投資和建廠時都非常注意對自己技術的保護。這種由外資進入引發的國際經濟的交換中,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看,隻是其勞動力參與了國際資本循環,而沒有或很少有先進技術的沉澱。在技術方麵,發展中國家至多搞一些配套與維護,用中國的話說就是:給別人“打工”,而長此以往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的技術開發,特別是自主開發的能力就會大大降低。
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客觀的趨勢,是任何國家都回避不了的現實。加入全球化可能使後發展國家獲得一次機會,也可能使發展中國家跌入發展的陷阱。是把握機會還是跌入陷阱,取決於對於全球化的認識正確與否,取決於參與全球化的方式正確與否。在這方麵,日本成功參與全球化的曆史經驗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遭遇失敗和挫折的教訓,都值得我們吸取。
案例思考:日本128年中從後發展跨入發達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
“思考與練習”
1.簡要說明西方傳統理論關於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思想?
2.對外貿易有哪些動態間接作用?它們是否都能起積極的作用?為什麼?
3.簡要說明進口替代戰略模式?
4.簡要說明出口導向戰略模式?
5.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6.“像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這樣的國家之所以沒有通過貿易帶動經濟的增長是由於它們實行了內向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如果它們能夠實行貿易改革,調整貿易戰略,轉向外向的出口導向發展戰略,貿易就一定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請討論。
§§第9章 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