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積極效應和消極效應。積極效應(Positive Effect)是指關稅同盟的經濟得益;消極效應(Negative Effect)是指關稅同盟的經濟損失。從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關稅同盟具有這樣的雙重效應。因此,在某幾個國家之間是否該組成關稅同盟,還要分析其效應如何。
當然,關稅同盟靜態經濟效應的大小,要受製於以下幾個因素:第一,同盟前關稅水平越高,同盟後貿易創造效應越大。第二,關稅同盟成員國的供給與需求彈性越大,貿易創造效應越大。第三,關稅同盟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產品成本差異愈小,貿易轉移的損失愈小。第四,關稅同盟成員國的生產效率越高,貿易創造效應越大,關稅同盟後社會福利水平越有可能提高。第五,關稅同盟成員國對非成員國出口商品的進口需求彈性越低,非成員國對關稅同盟成員國進口商品的出口供給彈性越低,則貿易轉移的可能性越小。第六,關稅同盟成員國對外關稅越低,貿易轉移的可能性越小。第七,參加關稅同盟的國家越多,貿易轉移的可能性越小,資源重新配置的利益越大。第八,關稅同盟前成員國彼此之間的貿易量越大,或與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量越小,關稅同盟後貿易轉移的可能性越小,經濟福利越可能提高。第九,一國國內貿易比重越大,對外貿易比重越小,則參與關稅同盟獲利的可能性越大,福利水平越有可能提高。第十,關稅同盟成員國的經濟結構的競爭性越大,互補性越小,關稅同盟成立後福利水平越有可能提高。
2.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
關稅同盟還具有動態經濟效應,即刺激各成員國的經濟增長,並帶來國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這些動態效應會通過一係列渠道表現出來。
(1)規模經濟效益。它是指當企業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時,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下降。美國經濟學家巴拉薩(B。Balassa)認為,關稅同盟可以使生產廠商獲得重大的內部與外部經濟之利。內部規模經濟主要來自對外貿易的增加,以及隨之帶來的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成本的降低。外部規模經濟則來源於整個國民經濟或一體化組織內的經濟發展。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某一部門的發展可能在許多方麵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同時,區域性的經濟合作還可導致區域內部市場的擴大,市場擴大勢必帶來各行各業的相互促進。也就是說,建立關稅同盟,將使各成員國的國內市場聯結成統一的區域市場,而更大的區域市場將增加在經濟範圍內或產業範圍內實現規模經濟的機會。這就有利於推動企業生產規模和生產專業化的擴大。而且通過一體化區域合作和市場擴大也有助於基礎設施(如運輸、通訊網絡等)實現規模經濟。這些對於小國尤為明顯。
(2)市場結構效應。區域經濟貿易一體化組織的建立,摧毀了原來各國獨立的受保護的市場,提高了市場的競爭性。市場競爭將增強比較價格作為相對稀缺性指標的可靠性,從而導致市場效率和透明度的提高,並促進資源配置效率改善。即使在寡頭或壟斷市場結構下,在產品差異和規模經濟存在的條件下,廣大市場範圍內所增強的競爭將限製或削減相互串通或其他濫用市場力量所帶來的社會成本。競爭還將刺激公司改組和產業合理化,推動先進技術的廣泛使用,從而將促進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這些自然有助於提高經濟效益和增進社會利益。
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認為,競爭加強的影響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最重要的影響。他認為關稅同盟建立後,促進了商品流通,可以加強競爭、打破獨占,經濟福利因此提高。這是因為高關稅會促進壟斷,使一兩家大公司統轄為數較多而效率低下的小生產者,它們寧願用高價來排擠小企業而不肯提高產量。如果關稅較低,大公司則不得不進行競爭,小企業也會聯合、合並,提高效率。
但是有些學者對此持相反的看法,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貿易壁壘消除,內部市場擴大,易於獲取生產的規模經濟,從而產生獨占,導致效率和福利下降。
(3)刺激投資效應。通過多國協定的約束,區域一體化擴大了市場規模,改善了投資環境。這樣,它對成員國內部的投資者和非成員國的投資者都大大加強了投資吸引力。關稅同盟從以下幾方麵使投資增加:首先,關稅同盟成立後,成員國市場變成統一的大市場,需求增加,從而使企業投資增加。其次,商品的自由流通,使同行業競爭加劇。為了提高競爭能力,廠商一方麵必須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麵必須增加投資,更新設備,提高裝備水平,改進產品質量,並研製新產品,以改善自己的競爭地位。再次,由於關稅同盟的成員國減少了從其他國家的進口,迫使非成員國為了避免貿易轉移的消極影響,到成員國內進行直接投資設廠,就地生產,就地銷售,以繞開關稅壁壘。這一點被認為是歐共體成立後,美國到歐共體國家投資劇增的主要原因。
更大區域的市場以各種形式所增加的投資機會,也會提高創新的利潤率。因為研究與發展的固定成本將在更廣的市場範圍內加以分散,並促進規模經濟的實現。同時,競爭引起的公司改組、合理化、現代化和技術改進將進一步提高投資的水平和效益。
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關稅同盟建立後,由於受貿易創造效應影響的產業會減少投資,且外部資金投入會使成員國的投資機會減少等原因,關稅同盟內部的投資不一定會增加。
(4)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經濟效應。關稅同盟成立後,市場趨於統一,生產要素可以在成員國間自由流動,提高了要素的流動性,勞動力和資本從邊際生產力低的地區流向邊際生產力高的地區。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有利於人盡其才,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勞動者素質。自然資源的流動能使物盡其用。關稅同盟還能促使企業家精神在成員國之間傳播和發揚。這些都將使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合理,要素利用率提高,降低了要素閑置的可能性,從而有益於生產資源的最佳配置。
(5)技術進步效應。關稅同盟後,市場擴大,競爭加強。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廠商必然要努力利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而投資增加、生產規模擴大使廠商願意投資於研究和開發活動,這樣導致了技術水平不斷地提高。
(6)經濟增長效應。如果以上的各點有利的動態效應得以發生,則關稅同盟建立後,成員國的國民經濟必可獲得迅速增長。
19.2.2 協議性國際分工原理
1.協議性國際分工的含義
協議性國際分工原理是由日本教授小島清提出的。他認為在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如果僅僅依靠比較優勢原理進行分工,不可能完全獲得規模經濟的好處,反而可能會導致各國企業的集中和壟斷,影響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分工的和諧發展和貿易的穩定。因此,必須實行協議國際分工,使競爭性貿易的不穩定性盡可能保持穩定,並促進這種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