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中國的區域經貿合作(2 / 3)

東亞合作正在成為亞洲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先導。東亞合作從1997年正式啟動,已構築了良好基礎。一年一度的10+3會議走向機製化,形成了10+3、三個10+1和中日韓等會議體係,建立了由領導人會議、部長會晤以及高官磋商等相互聯係、梯次升級的立體對話與合作機製,同時各種學術論壇應運而生,為東亞合作提供了日趨完善的智力支撐。東亞合作的蓬勃發展,帶動了一係列三角、四角等形式多樣的次區域合作,激活了南亞聯盟,吸引了更多域外國家將目光投向亞洲。可以說東亞合作已成為整個亞洲範圍內最有活力、前景最好的合作進程,不僅深化了東亞各國的經濟依存和政治互信,提高了各國應對全球化挑戰的能力,也為地區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促進了域內外大國關係的良性互動。

中國積極參與了上海合作組織的籌建以及10+3的進程,逐步加大了對這兩大區域合作的投入。目前上海合作組織已完成機製化建設,逐步從安全合作向經濟政治合作擴展,中國和俄羅斯為此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率先與東盟確定建立自由貿易區,帶動了其他域外國家對自貿安排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中國率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鞏固了與東盟關係的政治法律基礎。中國率先提出開展非傳統安全合作,拓展了東亞合作的範圍和內涵。中國率先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提升了本地區各國合作的水平。我們還積極與日、韓協商,發表了第一份中日韓三方合作聯合宣言。這些積極主動的舉措,增進了中國與域內各國的相互信任,緩解了周邊鄰國對中國的疑慮,進一步樹立了中國和平、進步、開放、合作的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和經濟效益。

今後幾年,中國區域合作的工作目標是在保持和深化經濟合作的基礎上,逐步開展安全對話與合作。以上海合作組織和10+3合作為投入重點,努力推動周邊各種類型的區域合作均衡發展。中長期目標是逐步整合地區多邊合作框架,建立起符合中國利益和時代潮流,並為各方接受的地區新秩序,形成周邊牢固的戰略依托。基本思路是堅持以良好的雙邊關係為基礎,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堅持支持和尊重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全麵參與、重點投入、積極主動、循序漸進、互惠共贏、開放包容。

為共同開創和平與發展的亞太地區,第一,需要建立政治互信,維護和平穩定;第二,加強相互協調,實現共同發展;第三,要堅持以開放務實的態度,堅持互惠互利,充實合作內容,改進合作方式,采取集體行動,應對共同挑戰;第四,倡導和睦相處,維護世界多樣性,在各種文明的取長補短中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相關鏈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是亞洲經濟整合進程中重要的一步。如果能在此基礎上把日本和韓國也吸納進來,使東盟的“10+3”機製能夠進一步發揮作用,進而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那麼,這13個國家就能以20億人口的廣闊市場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從容應對其他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挑戰。

2002年11月4日,中國和東盟10國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誌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啟動。國外觀察家普遍認為:在30年內,中國—東盟將以自由貿易區的身份超越歐盟和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框架協議》是未來自由貿易區的法律基礎,共有16個條款,總體確定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基本架構。根據協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等內容。關於貨物貿易的談判是從2003年初開始的,2004年6月30日結束。關於服務貿易和投資的談判從2003年開始。在經濟合作方麵,雙方商定以農業、信息通信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投資促進和湄公河流域開發為重點,並逐步向其他領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