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是我國技術進口的主體,民營企業技術引進增速較快。2008年上半年,外資企業引進技術金額為73.6億美元,占全國技術引進總金額的近六成。國有企業技術引進總額33.9億美元,占全國技術引進總金額的26.9%。民營企業技術引進增長較快,金額為4.7億美元,雖然僅占全國技術引進總金額的3.7%,但其增長勢頭明顯。
(2)技術出口方麵
a。技術出口不斷增加,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1991年我國技術出口合同成交金額僅為12.77億美元,到1995年達到25.3億美元,比1991年增長了98.12%。2001年到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速連續7年超過20%,至2007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3478.3億美元。
b。高技術產品出口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帶動力量。2006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5287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30%。
c。出口國別地區多元化,但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2005年,美國、歐盟和日本仍然保持著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市場前三位的位置(除香港作為我國最大的貿易轉口地區),1996年以來,出口三個國家(地區)的高技術產品占當年我國出口的全部高技術產品總額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2005年的比重為53.4%。2006年,美國和歐盟成為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最大的海外市場,出口額分別達到660.7億美元和560.2億美元,合計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3.4%。
22.4.2 中國技術貿易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
1.中國技術貿易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技術貿易已獲得飛速發展,對經濟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但是我國技術貿易所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日益暴露出來。
(1)在技術引進方麵
a。從技術引進的管理來看,缺乏統一領導,粗放經營,產生低水平重複引進問題。
b。從我國現行的技術引進政策看,過分偏重技術引進而沒有在消化吸收上下工夫。技術的消化不良和重複引進是相互聯係的,消化不良必然加劇重複引進,重複引進也必然加劇消化不良,使我國企業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怪圈。
c。從技術引進的國別來看,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等少數國家。這種技術引進格局對我國技術貿易的健康發展不利。一方麵,這些國家壟斷著國際上的高新技術,我國技術貿易易受別國控製,不利於我國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另一方麵,不利於我國技術貿易的持續、穩定發展,有時因政治、經濟危機等問題造成我國技術貿易的大幅波動。
d。企業並不是技術引進的主體,在技術引進的決策上,企業決策者和地方或部門決策者貪求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把引進作為“業績”的主要指標,所以並不從企業的技術消化、吸收能力水平出發,不從企業整體利益出發,改變了企業的技術引進的主體地位。
e。從企業自身來看,企業技術引進不重視消化和開發問題。
f。技術創新機製不健全,人為機製還沒建成。在我國的技術創新機製中,技術開發人員投入不合理。技術研究開發部門與企業聯係少,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水平低,與技術創新要求相比,勞動者的素質低。
(2)在技術的出口方麵
a。技術出口的後勁不足。一方麵因為我國出口的技術多為成熟的勞動密集型技術和傳統的工藝技術和產品,不適應世界技術貿易向高新技術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麵,技術源與國際接軌不夠,作為主要技術源之一的科研院校大多沒有開展對外技術貿易,使許多科技成果不能很快獲取收益,不能走向國際市場,對我國技術出口不利。b。國家不重視技術出口。目前,我國發展技術貿易的相關政策甚少,“六五”、“七五”製定的辦法,“九五”才列入“暫行管理條例”。導向性的技術進口、技術出口“目錄”在“九五”後期才實行,而且優惠政策多集中於技術進口。
(3)“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