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階段,2001年以後:以WTO規則為基礎的對外經濟貿易體製的全麵改革。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WTO的成員國。中國外貿體製也進入了一個以WTO規則為基礎進行全麵改革的新階段。WTO基本規則是建立在公平競爭和自由貿易的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入世後,中國至少在三個方麵加快了改革:一是在非歧視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原則的基礎上,調整和修改了不符合WTO規定的政策法規;二是加快外貿主體多元化改革步伐,尤其是允許私營外貿企業的迅速發展;三是轉變外經貿主管部門的職能,從以行政領導變為服務為主,研究世界貿易發展趨勢並向全社會提供相關信息,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做法來分配外貿資源。
27.4.2 中國特色的貿易發展戰略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在出口貿易領域陸續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三大戰略:即以質取勝戰略、市場多元化戰略和科技興貿戰略。
1.以質取勝戰略
中國的外貿同整個國民經濟一樣,長期存在粗放式的數量增長型特點。為了實現由粗放向集約轉化,針對中國外貿出口商品檔次低、質量差、科技含量少、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外經貿部20世紀80年代提出“以質取勝”戰略。要貫徹這個戰略,不僅要提高出口貨物商品的質量,還要提高援外項目的質量、對外承包工程的質量、外派勞務人員的質量和機電產品售後服務質量。
2.市場多元化戰略
1989年外經貿部提出了市場多元化戰略。市場多元化不僅包括進出口市場多元化,還包括吸收外資多元化、對外經濟合作多元化以及對外投資多元化。這個戰略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要求中國的外向型企業麵對全球,除繼續鞏固和加強同美、日、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關係外,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同亞非拉、東歐和獨聯體等國家的貿易方麵,使中國出口商品的市場多元化。20世紀90年代,同第三世界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這個戰略取得明顯成效。
3.科技興貿戰略
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總結“以質取勝”戰略實行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國家提出了“科技興貿戰略”,這個戰略無論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都要求貫徹科工貿一體化,科技帶動外貿,使外貿真正轉移到集約化的道路上,以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2003年《關於進一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若幹意見》的頒布,標誌著中國科技興貿戰略體係框架正式形成,是中國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
這些戰略的形成、實施與逐漸完善,對於擴大中國出口的規模、範圍與水平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在這些戰略及其政策措施的支持、促進、服務下,中國出口貿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國內學者除了對上述戰略激烈討論外,也提出了不少有建設性的戰略建議。主要包括:國際大循環戰略、大經貿戰略、集約經營戰略、國際競爭力導向戰略、外貿自乘發展戰略、“內撐外開”戰略、融入經濟全球化戰略、有管理的貿易自由化戰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