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療法的作用有哪些?(2 / 2)

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節囊等受損傷時,若不及時治療,或是治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瘢痕,加重疼痛、壓痛和肌肉收縮緊張。

刮痧的鎮靜治療價值並不遜於麻醉劑之鎮靜法,且較一般治療價值為高。以其能針對病灶部之主神經,並沿其神經幹線直接予以強烈刮治而抑製之,得以旺盛其部位之充血,減輕其壓迫,消退其炎症,抑製其興奮,俾趨於正常後,複刮拭遠端之肢末,分散中樞之興奮,至出現“痧痕”後,患部組織便得到寧靜,則痛可止,而痙亦因之而緩解,其病自愈。這是因為,通過刮治,一是加強局部循環,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二是通過直接刺激,提高了局部組織的痛閾;三是其疼痛、痙攣、緊張的肌肉得以舒展。

6.收斂作用。腺管口之括約肌功能失常,出現流淚、唾液不收、自汗、盜汗、漏精、脫肛、二便失禁等症狀以及唾液、胃液分泌太多,瞳孔血管部分擴大,腸蠕動加速等,除原因療法外,直接用止澀收斂作用的藥物,可起到收斂或抑製效果。

刮痧對於此類病症亦屬適用。每視其病灶部位之所在,直接刺激其部位有關神經而反射至大腦,由大腦傳至其組織而發生興奮緊張作用,同時其血行旺盛而暢通,細胞活潑而有力,管口之括約能力加強而達到收縮之目的。

7.消炎作用。炎症為由各種外因之刺激或細菌、毒素之刺激而來之充血現象,亦為生理的自然抗體與保衛之機變,但是能引起生理上的不安,如疼痛、發熱,而加強體力的消耗與食欲減退,反而使抵抗力下降,削弱了保衛功能。在藥物療法上,消炎必配合殺菌或促進血管收縮與滲出物之吸收;刮痧對於炎症多為遠隔治療,或為誘導或為反射,借神經之感傳與激發,調整其局部之血行,使局部組織的血管擴張,黏膜的滲透性增強,淋巴循環加速,細胞的吞噬作用及排毒作用加強,使體內廢物、毒素加速排除,同時使充血部位之血液有新陳之交替,殺菌能力與炎性滲出物之吸收得以加強。同時因血行通暢之故,患部之壓力減低,亦可以解除神經之疼痛或灼熱感。因此,通過刮痧療法促進食欲,恢複體力,使白細胞之噬菌力隨之加強,炎症自可迅速消滅,從而人體組織細胞得到營養、血液得到淨化,減輕病勢,促進康複。

8.殺菌作用。凡外因病症中,除跌傷、化學、溫熱等創傷之外,皆為病原菌之感染。刮痧為治療方式之一,與藥物之直接殺菌者有所不同。刮痧僅對各組織所受病毒之刺激反應予以安撫,助以調遣。如減低各部分之神經痛,使抗力集中,病灶之血行疏通。藥物治療可直接殺菌;刮痧治療乃間接殺菌。刮痧雖能增加血清抗體與白細胞等之殺菌能力,但力量有限,故急性傳染性疾病應配合其他療法以助之,方能治愈。

9.自身溶血作用。刮痧出痧的過程是一種由血管擴張漸至毛細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膚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現象。這種血凝塊(出痧)不久即能潰散,而產生自體溶血,形成一種新的刺激素,這樣可使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旺盛,營養狀況改善,同時使機體的防禦能力增強,起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自身溶血是一種延緩的良性弱刺激過程,不但可以調整免疫功能,而且還可起到調節大腦的興奮與抑製以及調節內分泌係統平衡的作用。

10.利尿、通便、發汗作用。腎髒功能發生障礙,則尿量減少;腸蠕動減少或有阻塞,則大便不通;皮膚汗腺緊密,則不出汗,故腎、腸、汗腺等為代謝產物之排泄組織。如因大腦皮質管理排泄中樞功能失調,即發生排泄不暢,代謝產物蓄積,成為有害物質,產生中毒證候或致使體溫升高。刮痧之所以能調整排泄功能,是由於刺激反射於大腦皮質,由大腦皮質起調整作用,傳達其組織之神經發揮其功能的結果,故其效用往往較藥物更為持久。大腦本有其興奮功能,刮痧之激發作用隻是恢複其本態而已。如本身的精力因久病而消耗殆盡,或因年老泉源枯竭,則刮痧的效用不如藥物顯著。

總之,刮痧療法的作用機製是多方麵的,符合中醫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治療思想,這就是刮痧療法能夠治好病的基本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