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農業問題在我國的突出意義促使我認真閱讀了全書,我也因之從書中延伸出另外一些想法。第一,從文化的層麵看,我國博大的傳統文化體係中有一個深為人們樂道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內容,可以說,“天”就是環境,“地”是相對有限的土地資源,“人”則既是生產要素中的勞動資源又是資源的使用者或調配者,因而“天地人合一”理念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關係本質上是一致的,而恰恰是今天我們卻未能在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傳統文化“天地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中構造出一條相互支持的現實通道,使它們成為一個有機聯係的統一的整體。其背後的原因何在呢?我們能僅僅以一句“生產力落後,市場經濟不發達所使然”來打發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嗎?如果說這是不夠的,那麼我們應該進一步做些什麼研究呢?第二,從協調發展的動力看,正確處理農業資源短缺與環境惡化的關係,需要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企業、市場與每個人齊心協力,共同“攻關”,而偏偏又有人將市場與環境問題割裂、對立起來作片麵化理解,這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造成當今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多重“兩難”問題與這種片麵化的對立性認識,及以這樣一種思想指導農業工作不無關係。為此,我想,解決當今中國農業的多重“兩難”,除需要多方協同“攻關”外,還必須借助市場交易形式和以市場為媒介連接起來的公眾力量,將環境看做一種特殊資源,讓一些企業去經營,讓企業在以“成本—效益”為規則的有效經營環境資源,如觀光旅遊農業、綠色產品“製造業”、生態休閑保健服務業等中起到自覺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喚起更多的消費者在“無形的手”的作用下,既共同保護環境又充分利用環境、維護環境、優化環境,以優質的環境涵養更多更有效的農業資源,從而促進農業資源與環境的良性共生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當然,其中如何既使企業在經營環境中得到實效,又導使企業克服對環境市場的短視問題或環境市場對環境公共產品的一定程度上的不兼容性與失效可能性,確是一個很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當然如上兩個問題不屬本書研究的範圍,而隻是我作為一個讀者在讀了該書延伸出來的一段感觸,為此聊作“題外話”作結。同時也作為對作者這一研究成果出版的“讀者回報”,祝福作者取得更多更新的成果。
(原載《南方農村》,2001年第1期。
作者單位是《學術研究》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