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問題研究的一項新成果與題外話(1 / 2)

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問題研究的一項新成果與題外話——讀羅必良教授等著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趨勢、機理及對策》

鄭英隆

中國畢竟是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勞動人口仍占全國總勞動人口的50%以上,農業發展狀況如何事關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事關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所必需的支撐條件。也就是說,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現實地構成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國民經濟質量提升的可持續支撐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羅必良教授與李大勝、王玉蓉副教授等合著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趨勢、機理及對策》(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從選題、調研到形成最終成果以至出版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該項選題的意義所在,首先從如何認識和評價現有成果開始,因為隻有客觀地做好這步工作才好給出選題是否有新意和是否值得去做的判斷,接下來才有立項、開展調研、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等項工作。我們知道,有關農業資源與環境的關係的著述並不鮮見,但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大多主要著眼於“後工業化社會”的背景而提出的,內容也側重在發展模式選擇方麵。顯然,這些研究及其成果較少甚至沒有關注到我國農業現階段正處於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和弱質農業改進與國家工業化、信息化進程並舉的國情實際與趨勢特征。而在我國,有關這方麵的研究也已起步,尤其在生態農業理論與實踐方麵已得到廣泛關注,但仍存在不足與缺陷。突出表現在: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問題已引起國家與有關部門的重視,相關的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與解決,但有關問題的學術研究仍處於現狀描述與僅僅是羅列問題的淺層次階段;一些研究成果的思辨性成分太重,缺乏實證分析及可行性行動方案設計,從而顯示出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一些研究成果對現存的農業問題與困難貼得太近,在問題求解的思路取向方麵存在較為嚴重的近視症和狹隘主義思想,未能從世界性大開放條件下審視和思考我國農業市場取向體製變革與農業資源的開放型整合趨勢,因而始終走不出就農業論農業的圈圈,使一些所謂成果很快就變得過時,更無助於從根本上解決現實中的中國農業困境問題。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背景,作者以“認清國情、解剖農情、分析問題、尋找對策、支持決策”為旨意,先是從政策與製度的角度總結和評價中國農業的發展曆程開始,然後通過對農業資源短缺與生態環境加劇惡化的現實考察與根源解剖,深入農業經濟體係內部,析出資源與環境的不同組合方式及其協調發展的內在機理,從而根據中國特殊的國情、農情以及特定的曆史與現實條件,提出了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並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框架與行動方案。這種既緊扣世界農業發展研究的最新動向又貼近我國經濟調整新形勢與任務,既注重定性分析也注重定量分析,既注重學術規範又注重實證研究,既注重研究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般策略又注重研究具體的行動方案和實施手段,將政策體係設計、宏觀調控手段以及微觀組織機製構造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的研究套路,貫穿可持續發展思想,立足於經濟、資源與環境的整體協調發展來思考當代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也正是該項研究成果的創新性所在。

全書近28萬字,分4篇。第一篇為“背景研究”(第一至二章);第二篇為“趨勢研究”(第三至五章);第三篇為“機理研究”(第六至八章);第四篇為“對策研究”(第九至十四章);本書既有廣度概括也有深度把握。

通讀全書不難看出貫穿全書的主線條是農業資源與環境的關係。如果說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人口壓力、資源約束以及環境惡化的事實是構成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性障礙,那麼研究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協調關係就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概括起來有幾個要點:①農業資源與環境作為我國農業生存的基本條件正麵臨著多重的資源約束和環境的日益惡化是作者對問題的一個基本判斷。②對存在問題的根源追溯與剖析。作者認為造成這種局麵的根源,有先天不足、自然條件惡化等客觀原因,也有在本來就不優越的資源與環境條件下作人為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問題。一方麵,自給自足的低層次平麵墾殖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依其內在衝動(人口—耕地—糧食),導致人口高速增長,也造成對土地的平麵墾殖和掠奪,使農業陷入生態經濟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麵,戰略與政策的失誤既造成了農業收入流失,也造成了農業資源的流失,加劇了經濟與生態雙重的農業損傷。但作者更看重產權製度的缺位與不合理安排。長期以來,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直被看做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由物品,資源產權與環境產權長期缺位,造成嚴重的外部不經濟。家庭承包製中產權安排所提供的預期不足、激勵功能不夠、保險功能脆弱,導致了廣泛存在的掠奪性經營或短期行為與農業資源利用的低效率。③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製約因素分析。作者指出,由經濟能力低下與生態環境惡化的雙重困境,以及由高人口壓力與低承載能力、高能源需求與低供給能力、高環境的先天脆弱性與低環境投入能力等眾多的兩難選擇,共同構成了農業發展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挑戰。嚴峻的資源與環境態勢,伴隨著人口壓力與需求壓力的加劇,意味著中國農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在一係列的夾縫中求生存,從而決定了中國農村工業化與農業發展的艱巨性、曲折性與長期性。此外,鄉鎮企業與農業的矛盾、工業化與糧食的矛盾、農業保護中目標與措施的衝突,農業資源過剩與短缺並存及其替代的困境構成了農業生存與發展的嚴酷而苛刻的現實約束。④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麵對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和由多重矛盾構成的嚴酷的生存背景,中國的農業必須跳出“就農言農”的思路,謀求符合中國農業生存準則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方式,包括提高農業的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對農業的高智能投入、與生態保持高度的和諧、形成保護農業的自覺意識與自覺行動等。作者強調,實現農業與農村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中國必須擺脫發達國家的傳統現代化模式。中國的國情與農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以自然資源的高消耗來支撐經濟高速增長,也不可能以生活資料的高消費來刺激經濟高速增長。同時,中國也必須擯棄我國傳統的工業化模式。剝奪農業、犧牲農民利益,剝奪資源、犧牲環境效益的傳統做法,將進一步誤導農業與農村的發展步入生態與經濟的雙重陷阱。作者進一步指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我國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實績將取決於政府的正確選擇製度安排基礎上的市場運作。由此,合理的政策體係設計、適度的宏觀調控手段及有效的微觀組織機製構造,將構成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及其可持續發展的中心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