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具有廣泛的教學適用性,可適合多層次的需要
該書是羅必良教授多年講授新製度經濟學的結晶。從他1994年開始為研究生講授《新製度經濟學》課程,到1999年自己決心編寫新製度經濟學教材,再到2000年申報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最後到形成今天的文稿,已近11年。本書可謂作者“十年磨一劍”的成果。正是因為這是一本從教學實踐中得來的教材,所以本書體現出了教學實用性的特點,並且作者所能考慮到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出更加為學生著想,服務於學生的特點。在該書的前言部分,作者指出本書可以作為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教材,不過在學習過程中,不同的教學對象在教學內容上應該有所區別。接著,作者花費了一番工夫,列出了一張不同教學對象的學習重點圖。這張圖內容詳細,從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五部分第二十章,作者分別指出了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應重點掌握的小節。此圖清晰明了,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既節約了讀者的學習時間,又降低了讀者的搜索成本。在該書的許多章節後,作者都應用知識結構圖來總結此部分的理論內容,知識結構圖是對某一部分理論邏輯體係的簡化表述,此種方式易於使讀者從整體上掌握各個理論之間的內在聯係,使各種理論之間的來龍去脈更直觀、更清晰地被讀者接受。另外,該教材緊密與國際規範教科書接軌。在每章末尾,作者都用簡潔的幾百字概括本部分內容,形成“本章提要”模塊;接著,列出主要術語;然後把與此章相關的重要著作列出,形成了能夠使讀者更加深入學習的“閱讀書目”模塊;最後,就重點問題列出了一些思考題,以檢驗讀者的學習效果。該教材作為一本與國際規範接軌的標準教科書,還體現在:在本書末尾,作者專門列出了兩個附錄,一是主要英漢人員對照表,二是專欄、圖及表格索引。以上指出的該書所具有的特點足以說明本書在結構編排、邏輯體係等方麵的規範性、標準性、適用性。
新製度經濟學主要產生於歐美國家(主要是在美國),但它更適合於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現在新製度經濟學的文獻很多,如美國經濟學家阿蘭·斯密德所說,製度經濟學的問題不是沒有理論,而是擁有太多彼此孤立的理論(見其《製度與行為經濟學》)。新製度經濟學的理論太多,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整合。本教材在新製度經濟學理論體係的整合上做出了探索,盡管還不成熟,還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不足,但畢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原載《經濟評論》2006年第2期。
作者單位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