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係統全麵與個性鮮明並存——評羅必良教授的新作《新製度經濟學》(1 / 1)

陳傳明

羅必良教授主編的《新製度經濟學》(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年8月版)是一本係統全麵而又個性鮮明的新製度經濟學教科書。綜觀全書,它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麵的優點:

第一,對基礎假設、研究方法論的介紹。實際上,任何學科、任何理論都是建立在一係列假設、假說的基礎之上的。一個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差別並非隻在研究對象上,基礎假設、研究範式的差別才是最基本的,這甚至更為明顯地表現在一個學科內部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上。理解某個學科的基礎假設、研究範式及其與其他學科間的差異,是理解這個學科的基礎。這不僅是初學者深入理解一個學科和進入其研究領域的基本門徑,通常也是“高手”和初學者、“通”與“不通”之間的根本差別。然而,絕大多數經濟學教科書對本學科的基礎假設、研究方法論是隱含不談的。一般而言,國外的教科書並不急需明確這些,這些往往是研究者早已共同認可了的,而且在教學中教師一般還會給學生很大的閱讀量,讓學生從中體會。但在國內,這些學科都是從西方傳入的,意識形態、文化等方麵的差異使這些在西方不言自明的東西成了我們必須要理解和向學生說明的重要教學內容。尤其是像新製度經濟學這門學科,其產生和發展就在於它放鬆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某些假設,按照庫恩的說法就是修改了新古典經濟理論的“保護帶”。至於說新製度經濟學仍屬於新古典經濟學,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一般化,也就在於它保留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最優行為、均衡分析和穩定偏好。隻有理解了這些,才能明白新製度經濟學到底是什麼,它與其他經濟學有什麼不同,也才能進行相關的研究和思考。

第二,全麵介紹了新製度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的新製度經濟學教科書的覆蓋麵、深度都難以適應對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使用,往往是以教師的研究方向等為線索開課,在教學中不斷補充資料,使學生難以在整體上把握這一學科的基本內容和思想。最明顯的就是張軍和黃少安的教科書都專注於產權問題,盧現祥的教科書隻涉及了製度和製度變遷的內容,都缺少了經濟組織部分。這在研究生階段可能不會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不僅每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同,而且教師一般會給研究生一個長長的資料清單,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這就有可能會彌補教材在這方麵的不足。但本科生卻不同,尤其是在國內,不僅限於各種條件,本科生難以搜尋如此廣泛的資料,而且已經成為“上帝”的學生往往會拒絕如此辛苦的學習過程。因此,一個全麵係統的教科書對國內的本科教學就顯得尤為需要了。羅必良教授的這本新作從覆蓋麵上看幾乎涉及了新製度經濟學研究的各個方麵,包括了“基礎假設和研究方法論”、“製度的起源與變遷”、“產權理論”、“交易費用與企業理論”以及“集體行動、國家理論與意識形態”等五大部分,足以保證本科生和初學者對該學科形成明確而全麵係統的認識。

第三,本土化和創新性。所有從西方傳入的社會學科無一例外地麵臨著如何本土化的問題。隻有很好地本土化了,這個學科才能夠為我國的社會經濟建設服務,也才能夠有真正意義上的研究和創新。羅必良教授的這本新作在這方麵是很突出的,不僅大量吸收了對本土案例的研究成果,其中也不乏創新之處。比如,就製度變遷的原因和過程而言,D。諾斯認為,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導致了製度變遷。然而,這一帶有明顯新古典色彩的答案並不能回答“無效”製度仍可生存的難題。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對目前仍存在的崖口公社的案例研究及“核心製度”、“邊緣製度”的區分對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釋: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在改變“邊緣製度”的同時很好地保護了“核心製度”的繼續生存。

(原載《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作者單位是南京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