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春
製度經濟學在西方長期處於學術非主流的地位,但在中國無論在主流還是非主流理論研究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個典型的現象是:過去20多年的中國經濟學研究中關於製度經濟學的文獻俯拾皆是,問題的研究領域從對西方製度經濟學的梳理分析,到對中國市場經濟轉型發展的各種製度問題,中國經濟發展本身已成為製度經濟學一個富有深刻理論與政策含義的現實個案。甚至在一些研究主題上,對西方包括新製度經濟學在內的理論體係提出了挑戰,而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
在大學,製度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已經成為經濟學和其他相關學科學生的基本學術訓練之一。但同樣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是,盡管國內從90年代初期開始大量引進西方製度經濟學的理論思想體係,如上海三聯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係列性製度經濟學譯著對國內的製度經濟學理論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國內學者自己在這方麵的係統的研究著作和教材則是少見的。
在閱讀了羅必良教授主編的《新製度經濟學》(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年8月版)之後,似乎印證了以上我對於製度經濟學研究的看法,同時,也打消了我對於國內缺乏係統研究製度經濟學著作和教材的擔憂。顯然,這是一本較為係統完整地介紹、梳理、分析並試圖發展新製度經濟學理論的一本介於著作和教材之間的新作。這是作者們在經曆6年多時間“從構思、分工寫作到形成文稿”的一本力作。講這本書是他們的“力作”是一點不過分的,實際上,這確實是作者們“十年磨一劍”的成果,在閱讀、研究、教學中努力完成的一件極富腦力、體力和耐力的工作。這本書厚厚的700多頁書稿、50多萬字以及幾易其稿,在今天國內學術界的浮躁空氣中顯現出一些“異類”的氣息,是令人欣慰的。
在剛過去的20世紀,大體上來說,經濟學理論在兩個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發展,一是以凱恩斯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對宏觀經濟中反經濟周期的宏觀調節理論,在解釋和解決資本主義經濟需求不足、經濟危機和就業等問題上提出了一套係統的經濟理論和政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政府經濟政策的主要理論依據。在經濟學理論發展上也係統地建立了宏觀經濟理論體係。而幾乎與凱恩斯同時期,新製度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羅納德·科斯的重要論文也在20世紀30年代發表,其“革命性”的價值直到今天仍在發展之中。
與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體係相比,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經濟學的研究假設,將製度作為內生變量納入經濟模型之中進行研究,從而改變了經濟學理論研究的視角、方法和一些結論,也對經濟學的研究範圍和內容形成實質性的衝擊。同時,製度經濟學又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係,它不斷從相關領域借鑒和發展研究方法並吸納新的養分,而在20世紀80年代後得到迅速的發展。
相比於凱恩斯經濟學,新製度經濟學對於現實經濟政策的影響是更深層次、更為深遠的,其涉及的範圍也更為廣泛。到今天,新製度經濟學應當說是一個處於發展之中的學科,並越來越多地與其他相關領域融合。
在《新製度經濟學》中,作者重點分析了製度經濟學的幾個重要問題領域,如製度的起源與變遷、產權理論、交易費用與企業理論以及集體行動、國家理論與意識形態,基本上給出了新製度經濟學的理論體係框架,對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給予較係統的歸結和梳理。對於新製度經濟學這樣一個處於發展之中、理論體係龐雜、涉及領域廣泛的學科來說,這個係統的整理和分析工作顯得意義重大,同時也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不難看出,本書在係統介紹西方新製度經濟學理論的同時,作者也在雄心勃勃地努力結合中國經濟現實,期望通過個案研究、曆史研究等方法,發掘新製度經濟學的理論和政策價值。因為製度的曆史性和社會性,基於理論基礎上的個案研究顯然是有意義的工作。中國的經濟發展為製度經濟學提供了豐富的實證研究資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書既是一本教材,同時,也可以作為引導學生進行製度經濟學研究的著作。
(原載《山西經濟日報》,2006年1月19日。
作者單位是中山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