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出院後殘餘結石致膽係梗阻的診治
多數LC術後的患者很少複查B超,當患者出現症狀時發現殘餘結石。出院後殘餘結石致膽係梗阻的臨床症狀大致可分“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和黃疸兩類,多數情況下二者共同存在。①“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是術後殘餘結石的常見表現形式。患者表現為原有右上腹隱痛、惡心、厭油、飽脹或消化不良,門診給予“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經消炎、助消化和利膽治療多能好轉,但上述症狀反複發作,時輕時重,複查B超均能發現膽總管增寬,較大的殘餘結石可被B超發現而確診,較小的結石易被CT發現;未被發現的殘餘結石患者,術後症狀逐漸加重和出現黃疸時,迫不得已接受ERCP被確診。②黃疸:是殘餘結石堵塞膽總管的直接表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狀,雖然患者就診的主述是腹痛或腹脹,黃疸較易被醫生發現,B超和CT檢查確診。殘餘結石治療常采用的方法是微創EST,基層醫院也有選用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兩種方法各有利弊,總體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好。
(三)殘餘結石的防治
Johnson等屍解2200例,142例膽囊結石,其中50%以上有膽總管繼發結石,而臨床上膽囊結石並發膽總管結石檢出率僅為20%-10%,這說明了大部分膽總管繼發結石是可以自然排除。本節的術後殘餘結石是指不能自然排除或排除過程中誘發了膽係梗阻而被發現和接受治療的殘留結石。殘餘結石的預防措施是首次手術前或手術中能夠發現膽總管結石,一次手術徹底清除。近年來內鏡技術發展比較快,膽囊結合合並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方法趨向於LC聯合EST,預防殘餘結石的膽總管探查指征麵臨著挑戰。下麵就近年來有關預防殘餘結石的檢查方法發展和聯合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1.術前檢查。膽囊結石是外科的常見病,大多數醫院將B超作為常規的檢查項目,隨著高分辨率的彩超普及,術前膽總管結石檢出率明顯提高。近年來膽囊結石患者接受排石治療比較普及,B超未查出膽管擴張和結石而術前肝功化驗提示膽管梗阻的患者增多,進一步檢查的無創CT、MICR逐漸成為了LC術前檢查的補充手段,特別是MICR對肝外膽管疾病有較高的診斷率,臨床上應重視必要的MICR檢查手段。
2.術中診斷。殘餘結石是膽囊切除術永恒的並發症,由於膽總管結石存在的部位、大小和表現症狀的差異,各種影像檢查設備存在分辨率和特殊部位(如壺腹部)辨析率的局限性,仍有3%-14%的擇期LC患者術前檢查漏診膽總管結石,為了進一步減少殘餘結石,許多國外醫院將腹腔鏡術中B超和術中經膽囊管造影常規應用於膽囊切除術,它的目的不僅是檢查膽總管殘餘結石,它還有了解肝外膽管走形以預防膽管損傷的意義,由於檢查設備昂貴、操作複雜,國內醫院尚未普及。
3.膽總管探查適應證。既往膽囊切除術後一旦出現殘餘結石,患者必須接受二次開腹手術的痛苦和風險,因而,對膽總管探查術的適應證要求比較嚴格,有關預防殘餘結石的膽總管探查指征如下:近期出現黃疸或胰腺炎、有膽總管擴張、有膽管炎表現、膽紅素或(和)AKP升高、多發性膽囊小結石伴有膽囊管增粗。結果陰性膽總管探查率達47.6%。傳統的膽總管探查指征陰性率高達50%,增加了醫療費用和手術並發症。為了減少膽總管陰性探查帶來的痛苦,爭取術前明確膽總管結石,將預防殘餘結石的膽總管探查指征轉移到ERCP,結果ERCP檢查的陰性率也達70%,同時存在各種潛在的創傷性並發症和醫療費用高,因而,ERCP逐漸退出LC的術前補充檢查項目。目前,預防殘餘結石的膽總管探查指征直接局限於膽總管結石的直接影像上,主要的診斷方法是對疑有膽總管結石的患者術前行無創的MICR,它可明確顯示膽管樹和發現膽總管結石,並且避免了ERCP檢查所帶來的各種潛在風險;第二種方法是術中造影發現膽總管結石。盡管上述兩種方法對膽總管結石有較高的檢出率,但是,國內沒有普及,而且這些方法存在著分辨率和特殊結石辨別率的局限性,國內基本上對預防殘餘結石的膽總管探查指征持保守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