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炎帝故裏全球華人老家(1 / 3)

(代序)

寶雞炎帝研究會

?寶雞是炎帝的原生地。

?寶雞是薑炎文化的發祥地。

?寶雞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巍巍秦嶺,滔滔渭水。在中國陝西八百裏秦川的西部,大自然孕育了一塊神奇而富饒的土地,她,就是以“鳴雞之瑞”而命名的寶雞(古稱陳倉)。曆史傳說,約在距今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寶雞渭水流域的薑水,生息著一個古老的氏族部落——薑炎族,誕生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就是被後世人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炎帝。

文獻典籍有記載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國語》相傳為春秋末左丘明撰,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一條史料。

《竹書紀年》載:炎帝“育於薑水,故以薑為姓。”此書為先秦的編年體史書,為戰國時期魏國史官編錄。

隨後在較有影響的《帝王世紀》、《史記·補三皇本紀》等史書中,也都有基本一致的記載。《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薑姓也。母曰任姒,有蟲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正妃。遊於華山之陽,有神農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薑水,因以氏焉”。“華山之陽”的“華山”,在此泛指秦嶺;“陽”是指秦嶺的南麵。《補三皇本紀》亦載:“長於薑水,因以為姓”。

薑水何在?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渭水注》中說:“岐水又東逕薑氏城南,為薑水。”《水經注》是我國古代一部很有影響的曆史地理著作。酈氏在這裏很明確地指出,薑水為今寶雞渭水流域的一條支流。明、清之際的《大明一統誌》、《鳳翔府誌》、《寶雞縣誌》等誌書均記載“薑水”是指今寶雞市區渭河南的“清薑河”,“薑氏城”是指今“薑城堡”。經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考證,認為:“薑城堡附近卻有很好的彩陶藝術,在我國曆史的黎明時期就有人類居住。毫無疑問,薑城堡和清薑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別的神農廟……全像是淵源有自,並非後人的臆造……薑姓所居舊地,可能性也大。”③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頁。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說得更為明確。他說:“所謂‘炎帝以薑水成’,我們可以理解為炎帝族最早活動的地方在薑水。古之薑水,據《水經·渭水注》所載是在薑氏城南,即今岐山縣周原一帶,但不知道確定地點。不過,《大明一統誌》:鳳翔府寶雞縣南七裏有薑氏城,城南也有薑水,此薑氏城今名薑城堡,往南即益門堡,堡西有一水名今仍名清薑河。古代傳說,本來難得考實。以上兩說孰是孰非,不必過於拘泥。但總是在鳳翔府地,即今寶雞市區之內。”鄒衡:《漫談薑炎文化》,《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頁。薑城堡為新石器遺址,1958年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際上,薑炎族在寶雞的最早故居是在今清薑河流域。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有一部分遷居今岐山、扶風一帶,所以,在這裏也出現了帶“薑”的水名和城名,即“薑水”和“薑氏城”。有研究者考證認為,在今寶雞市區渭河和清薑河的交彙地帶,曾發現過多件劉家文化(薑炎文化)的典型器物——高領袋足鬲。據測定,這比在岐山、扶風境內發現的同類器物要早。這說明岐山、扶風境內出現的劉家文化是寶雞市區薑炎族向東遷徙、推進的結果。

正因為炎帝誕生於今寶雞地區,所以,曆史傳說早在黃帝時代,寶雞地區就開始了對炎帝的祭祀。《路史·後記》記載:“黃帝所崇炎之祠於陳”。羅萍注說:“黃帝所崇疑在陳倉”。《史記·封禪書》記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吳陽”是指今寶雞市區北的吳山(今陳倉區境內)之南麵,即今鳳翔的“三畤原”。從此,秦國開創了以朝廷名義祭祀炎帝、黃帝的先例。迄今為止,這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有關這方麵內容的文獻記錄。自此以後,寶雞祭祀炎帝相沿成習,經久不衰。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自稱“赤(炎)帝之子”,設“畤”祭祀炎帝及黃帝、青帝、白帝、黑帝。這種祭俗一直延至漢武帝。漢武帝在位期間,曾多次到“雍”地設“畤”祭祀“五帝”。隋唐以降,寶雞地區開始了設廟宇祭祀炎帝和黃帝。

考古發現有證據

研究表明,炎帝為新石器晚期的人物,距今大約在5000年左右。其社會性質是母係向父係的過渡時期,其考古學文化類型是屬於仰韶文化。據近年來的文物普查顯示,寶雞渭河流域有700餘處舊、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存,僅市區20多平方公裏的區域內就有距今8000-4000年的先民遺址80餘處。從已發掘的關(官)桃(道)園、北首嶺、福臨堡和石嘴頭等遺址看,其序列完整,真實地反映了新石器時代的寶雞地區,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先民的社會組織和生產、生活情況。再加上寶雞又有得天獨厚、適合遠古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正好說明寶雞地區“在我國曆史的黎明時期就有人居住”③,生息著一個較大的原始先民群。

關桃園遺址據測,距今已有8000年左右的曆史。除了發現大量的陶器之外,特別是發現了數十件骨耜。這是在黃河流域的第一次發現。骨耜的出土,說明寶雞地區原始農業的出現至遲可以推進到8000年以前。美國著名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張光直先生曾在分析了黃河中遊地區的生態環境後說,這裏正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區,擁有適應於新石器革命的自然條件,寶雞地區應是新石器革命最理想的地區。關桃園遺址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張光直先生的論斷,同時,也印證了曆史學家陳連開先生的預言:“隨著時間推進,有理由期待,在寶雞秦川地區還可能有更驚人的發現,來說明這一地區是中國旱地農業起源最早的地區之一。”陳連開:《寶雞秦川地區在中華民族一體格局中地位和影響》,寶雞市社科聯:《薑炎文化論》,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由此可見,寶雞地區的仰韶文化(薑炎文化)是在關桃園等前仰韶文化(老官台文化,亦稱“前薑炎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薑炎文化的孕育、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土壤。

北首嶺和福臨堡遺址均屬於仰韶文化遺址。北首嶺遺址位於寶雞市區渭河支流金陵河西岸的二級台階上。福臨堡遺址位於寶雞市西郊,渭河北岸的第二階黃土台階上。這兩處遺址都是陝西省人民政府於1957年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若將這兩處考古資料與有關炎帝的曆史文獻記載相印證,我們便會發現它們之間有頗多的吻合之處。其一,所處時代基本一致。北首嶺遺址經過了仰韶文化早、中、晚三期,距今約為7000-5700年;福臨堡遺址經過了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稍晚於北首嶺遺址。它們與炎帝“生活於仰韶文化的晚期之前”,即6000-5000年,是基本符合的。其二,所處時代特征基本一致。北首嶺遺址居址疊壓,村落形製具有相當的規模,總麵積達六萬平方米,文化堆積達四米以上,上、中、下三層,連續、相承性明顯。其遺存基本上都是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說明北首嶺原始先民的生產活動,已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福臨堡遺址分為三期,各期文化麵貌,特別是陶器,均有比較顯著的特點,又有一定的繼承性,在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內,文化發展序列幾乎從未中斷。從發掘出土的生產工具中,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約占88%,與相距較近的北首嶺遺址發現的、與農業有關的生產工具占74%相比,福臨堡原始先民的農業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飼養、漁獵經濟隻占次要地位,是過著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此外,在福臨堡遺址,還發現了其他眾多的遺物和遺跡,如形體較大的盛器缸、甕、罐,較大較多的袋狀窖穴,帶小龕和內室的房子,粟粒的遺跡,用於貯藏的子母坑等。大型貯藏設施和較大器物的大量增加,與農產品出現富餘有直接的關係。這也從另一方麵顯示了福臨堡原始先民農業的進步。其三,從北首嶺、福臨堡等遺址發現的剩餘產品來看,與炎帝所處的母係向父係過渡的社會形態是大體相同的。在這一時期,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帶來了更多的剩餘產品,導致貧富分化,等級差別出現;同時,男子在氏族中的地位也逐漸提高。如福臨堡遺址中的一個陶壺內置大石斧兩件。斧、鉞在古代是有特殊意義之物,被認為是權勢的象征。這兩件大石斧,說明在福臨堡原始先民中已有了權威人物。在福臨堡遺址中,還發現了陶祖和石祖,意味著這裏已出現了對男性的崇拜,男子在社會生活中有了較高的地位。同時,這種現象也說明母係氏族社會的繁榮已成過去,父係家庭已經成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寶雞北首嶺》,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131頁;寶雞考古工作隊、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寶雞工作站編著《寶雞福臨堡——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195頁。

如果將以上考古資料與古籍中有關炎帝“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為市”,“作陶、冶斧斤”,“神農始教民播種五穀”,“耕而作陶”,“耕而食,織而衣”等記載加以相互印證,我們便會清楚地看到,這裏生活的原始先民群不是別的,就是“以薑水成”的、以炎帝為首的、且以農立族的薑炎族。如河南大學教授唐嘉弘先生在《炎帝傳說考述》一文中所說:“如果從傳說時代到古代的曆史實際考慮,寶雞地區及其毗鄰地區確實出現許多不同的共同體……其中主要的氏族部落當為薑炎族係,其中的主要文化當為薑炎文化。”唐嘉弘:《炎帝傳說考述——兼論薑炎文化的源流》,鄭傑祥主編《炎黃彙典·文論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6頁。

習俗傳說有淵源

寶雞渭河流域從上古流傳、積澱下來的生活習俗豐富多彩。考察其淵源,多與生息於這塊土地上的薑炎族的生活習俗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承續關係。當然,隨著社會的演進,文明的進步,有些習俗消失了,如“燔柴祭天”;有些習俗已改變了原有形式和內容,如“儺舞”;但有些習俗至今仍然保留於民間,如“祭炎”、“崇火”、“尚紅”等等。

祭祀炎帝活動在寶雞民間由來已久,相沿成習。傳說農曆正月十一是炎帝的誕生日,七月初七是炎帝的忌日。在每年的這兩天,渭濱、金台兩區四鄉八村的群眾就來到神農廟、先農壇、炎帝陵、炎帝祠等處,焚香叩拜,燒“香山”、耍“火龍”,唱大戲。七月初七的炎帝忌日,祭祀活動在天台山要延續一個多月。鳳翔縣槐原村和陳倉區橋鎮在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三月二十都要舉辦祭祀炎帝之母女登的廟會,屆時要踩高蹺、點排燈,以祭祀炎帝之母和炎帝。徐旭生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寶雞考古時就發現,寶雞渭水附近,還供奉著一個高四五尺,僅有頭、無身軀的“大頭爺”的“農神”。

炎帝以“火師而火名”,所以,崇火(即崇炎帝)的習俗和禮儀,就在寶雞長期的流傳下來,至今仍很盛行。如鬧社火、祭火神、放焰火、舉辦火龍會、用火避邪祛病等等。可以說“崇火、祭火”已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由“崇火”衍生出的“尚紅”習俗也是很流行的。因為紅是火的顏色,尚紅即尚火,所以,寶雞人自古以來就有愛紅、尚紅的喜好。比如,在結婚或春節,全是以紅為主色。新娘裏外上下一身紅,新郎披紅、係紅帶;春節家裏家外掛紅燈、掛紅布、貼對聯,圖個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從民俗學的角度看,這不能不與薑炎族的崇火、尚紅習俗有關。

有關炎帝的民間傳說在寶雞也是很流行的。例如,在寶雞市區周圍,世代相傳有任姒(女登、安登)感神龍首而生炎帝於濛峪溝,長於瓦峪,沐浴九龍泉,神鳥送嘉穀而發明種子,炎帝遍嚐百草而發明醫藥,誤嚐火焰子,葬於天台山,炎黃結盟戰蚩尤等故事。炎帝為“太陽之神”、“農業之神”、“醫藥之神”的生動傳說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