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炎帝故裏全球華人老家(2 / 3)

傳說是曆史的影子。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所說:“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之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二者不易區別,此世界各國之所同也。”王國維:《古史新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頁。史學家林劍鳴先生亦說:“像神農氏這樣久遠、古老的傳說背後,一定隱藏著、蘊含著遠古時代大量的、真實的曆史。”林劍鳴:《神農氏·炎帝·序》,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頁。可見,寶雞大量與炎帝有關的民俗事像、傳說故事無不是淵源有自,一定有著炎帝的曆史“素地”。

黃帝姬水有佐證

從《國語》、《史記》等史書我們知道,炎帝、黃帝同為“少典之子”,具有同宗同祖的血緣關係。在《新書》、《五帝德》、《帝王世紀》等古籍中還記載炎帝、黃帝是同父母兄弟,或是同父異母兄弟。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炎帝、黃帝均為“少典之子”是無疑的。當然,這裏所說的“少典之子”,並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所說的父子關係,而是說“後麵這兩個氏族由少典氏族分出,不是說這兩位帝是少典個人的兒子。”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頁。炎帝、黃帝既然是從少典氏族中分出的兩個支族,並有著同宗同祖的血緣關係,那麼,在當時交通極不發達的原始社會,其通婚(當時為族外婚)氏族的生息之地必是在相鄰或相近的一地之內。《國語·晉語》載:“黃帝以姬水成”。“姬水”地望在何處?曆代史書無明確記載。現在,一般學者認為,是指從今麟遊流出而南流入渭河的漆水河(在今武功縣境內,曆史上屬寶雞市管轄)。“姬”“漆”諧音。所以,寶雞亦是黃帝從渭水上遊東遷的第一個居地。對此,何光嶽先生在《炎黃源流史》一書中作了具體的考證。他認為:“黃帝軒轅氏的居地為姬水,以姬為姓。姬與岐同音,即今陝西岐山縣南橫水河(實際是指今橫水與雍水相彙於岐山而形成的氵韋(沮)水,俗名稱“後河”。氵韋水東南流經扶風、武功而入漆水河—引者注)。而神農氏所居的薑水則在今寶雞南七裏的薑氏城,今名薑城堡。城南有薑水。相傳神農氏妃有蟲喬氏曾居住於此。則姬水、薑水相鄰,正合炎黃雙胞族之說。”

當然,我們說寶雞為黃帝東遷的“第一個”居住地,還有其他史料作依據。《史記》載,周人始祖棄曾被封於其母薑嫄的封地“邰”。邰在漆水河之畔。所以,古漆水為周人的發源地。這裏分布有眾多的鄭家坡類型的先周文化。我們知道,黃帝為姬姓,周人亦為姬姓。傳說周人為黃帝的後裔。那麼,後裔居始祖之居地也在情理之中。《水經·渭水注》載:“應劭曰:‘縣氏陳山。’姚睦曰:‘黃帝都陳,言在此。’”“陳山”即“陳倉山”。傳說黃帝的臣子岐伯為藥聖,當年岐伯生活的岐陽村現在仍在。經專家考證這裏確為岐伯“嚐味草木,宣榮療疾”之地。傳說黃帝的另一個臣子大鴻也“葬雍”。“雍”為今鳳翔地區。《史記·封禪書》記載的秦靈公設“上畤”祭黃帝的“吳山之陽”,也距漆水河不遠。從地緣關係看,黃帝的另一個重要活動場所即黃帝見廣成子的崆峒山(今甘肅平涼市)亦距寶雞不遠。《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寶雞距橋山(今黃陵縣)僅有二三百公裏的路程。所以,劉起釒於先生在《姬薑與氐羌的淵源關係》一文中說:“黃帝族在未向中原發展以前的居住活動地區,就在東起渭水北境,自陝西中部,西迄甘肅之境的地域。”這種“黃帝族發祥於渭北黃土高原”張豈之:《黃帝與陝西黃土高原》,鄭傑祥主編《炎黃彙典·文論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5頁。的觀點可以說已成為大多數專家學者的共識。

正因為炎帝、黃帝是兩個具有血緣、地緣、業緣關係的雙胞族,所以,他們才建立了長達四千餘年姬薑婚姻關係。在東遷時也是形影不離,相隨同行。徐旭生先生說,看古代關於姬姓傳說流傳的地方,可以推斷黃帝氏族的發祥地,與發祥在陝西西部的炎帝氏族的居住地“相距並不很遠”。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頁。既然如此,那麼,與黃帝“相濟(擠)”的炎帝出生於寶雞渭水流域的薑水也就毫無疑問了。

炎帝寶雞有裔族

由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薑炎族開始向外遷徙,一支向西往黃河上遊及甘肅地區與今四川西北發展,一支順渭水東下,再沿黃河南岸遷往中原,一支仍留居寶雞及秦川地區繼續發展。據史料記載,留居寶雞及秦川地區的裔族有:有邰氏、列山氏(驪山氏)、萊氏族、戲氏族、殳氏族、延氏族、誇父氏族、太嶽氏族、孤竹氏族、靈氏族、並氏族、彤魚氏、午氏族、丙氏族、赤氏族、信氏族、井氏族、箕氏族、互(氐)人氏族、許氏族、甘氏族、薑戎族,以及弓魚、方、函、鄧等方國。這些氏族和方國有些一直延續到夏商周時期。在這些氏族中,比較著名和延續時間較長的是太嶽(四嶽)、有邰及太嶽的後裔薑太公一支。太嶽亦稱大嶽,此氏族原居地在今寶雞市區一帶。太嶽之名是因薑姓之裔伯夷曾居於吳山,成為薑氏部族祭祀吳山神的大祭司而得名。伯夷的後代又分化出四個分支而又稱四嶽。《國語·鄭語下》記載:“……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命以侯伯,賜姓曰薑”。伯夷因佐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並複賜以祖姓“薑”,以紹炎帝之後。有邰氏地處今扶風薑嫄村一帶。《說文解字》說:邰為“炎帝之後,薑姓所封周棄外家國。從邑、台聲,右扶風邰縣是也。”相傳周棄(後稷)為有邰氏之女薑嫄所生。在炎帝薑姓後裔中,人口繁衍最多的是薑太公一支。傳說為伯夷之後。他晚年居磻溪(今寶雞陳倉區),因輔佐周武王翦商立國有功而被封於齊。至今,《呂氏春秋》所說薑太公當年居磻溪“釣茲泉”的遺跡猶存。旁有始建於唐代的薑太公廟。現已成為旅遊勝地。

考古資料也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麵的曆史信息。在寶雞市區和岐山、扶風等地,曾陸續出土了一批劉家文化陶鬲。經考古專家考證,為薑戎文化,與甘肅齊家文化、辛店文化一脈相承。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命名此類文化為“薑炎文化”。這就從考古學上得到了證實,即使在商代晚期,直到西周,在寶雞地區還生息著一支炎帝薑姓裔族。“姬姓和薑姓是姻親關係……共同組成了周民族”鄒衡:《寶雞——姬姓和薑姓的聯姻地》,吳紅主編《名人說寶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頁,建立了西周姬薑政治、軍事聯盟,為周朝的建立、鞏固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姓氏文化的角度考察,據不完全統計,薑姓後裔經數千年的流徙分支,至今已有齊、呂、許、申、高、謝、邱、丁等近300多個姓。在今寶雞的扶風、岐山和陳倉區等村鎮,還留存有眾多的薑姓人家。

薑炎文化有傳承

如果說,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那麼,所謂薑炎文化,簡言之,就是上古時期,炎帝率領薑炎族在其原生地——寶雞渭水流域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就經濟方麵而言,包括當時的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畜牧馴養和經濟製度等;在政治方麵,包括部落官職的設置、軍事的運作、祭祀的管理等;在文化方麵既有思想觀念、倫理道德、禮儀教育,又有天文曆法、科學技術,還有詩歌繪畫和音樂舞蹈等。薑炎文化與姬黃文化相融合,共同構成了薑姬(炎黃)文化,即“後薑炎文化”(在考古上是指寶雞地區的龍山文化及先周文化),成為華夏文化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因素的孕育、形成和發展中,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奠定了最初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基礎,為中華民族的始興和統一發揮了重要的促進和凝聚作用。

張豈之先生說:“炎帝時代的原始農耕是後來周秦文化產生的肥沃土壤。”張豈之:《從炎黃時代到周秦文化》,寶雞市社科聯:《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也就是說,周秦兩代的繁榮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得力於周人和秦人先後進入寶雞渭水流域後,繼承和弘揚了薑炎文化(亦包括後薑炎文化)。周人始祖“棄”繼承母族薑炎族的農耕技術,被堯“舉以為農師”,又被舜封於邰,“號曰後稷”。古公亶父率族人進入寶雞周原後,以薑姓女子為妻,在加強姬薑政治、軍事聯盟的同時,又複修後稷、公劉之業,“貶戎狄之俗”,吸收先進的薑炎文化和商文化;“務耕種、行地宜”,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作五官有司”,建立國家機構。其以後的周公等人繼承薑炎文化在社會倫理道德觀念方麵所具有的“和合”精神和勤勞友善、是非分明、以誠待人、公平無爭、“無相害之心”等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並吸收薑炎文化中的“臘祭”、“儺舞”及原始音樂舞蹈等因素,創立了“鬱鬱乎文哉”的周代禮樂文明,為中國文明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秦人原僻居“西垂”,為遊牧部族,被“關東”諸國賤視為“西戎”。秦進入寶雞渭水流域後,收“周之餘民”,學習周人先進的農業技術,大力發展農業,勵精圖治,自強不息,“國益強”,先霸西戎,後統一天下。這些曆史事實表明,以炎帝為首的薑炎族創立的中國農業文明,為周秦王朝在關中西部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再聯想到西周的甲骨文、金文和秦國石鼓文,我們說這與炎帝“耕而作陶”所發明的彩陶紋飾和刻畫“符號”不無源承關係。

從以上簡述可知,薑炎文化對周秦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為“周王朝的中堅力量”;周秦文化又是中國文化的原創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根係”,那麼,薑炎文化也就自然成了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鄒衡先生說:“薑炎文化和姬周文化的融合乃形成為先周文化;先周文化又不斷吸收夏商文化的遺傳因子而成為西周文化……夏商周三種文化長期融合的結果,形成了華夏文化,夏商周三族的長期融合也就成為華夏民族。薑炎文化本是華夏文化源頭之一,因此,同黃帝族一樣,炎帝族當然也是華夏民族的祖先。”鄒衡:《漫談薑炎文化》,寶雞市社科聯:《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頁。石興邦先生亦說:“紮根於渭水流域的薑炎文化部族,經數千年的經營開拓,最後形成了融會諸薑與諸戎文化於一爐的周秦文化,進而主宰了中國數千年文明史的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薑炎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機體最早形成的因子,數千年以來一脈相承,傳承下來。”石興邦:《研究薑炎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以促進新文化建設的繁榮和發展》,寶雞市社科聯:《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頁。

學術研討有共識

自1993年以來,寶雞市先後舉辦了多次炎帝·薑炎文化學術研討會。尤其是2002年的“炎帝與漢民族”和2005年的“炎帝與民族複興”兩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海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兩次研討會共有海內外近200位專家學者參加,提交論文170餘篇。著名考古學家、曆史學家、民族史學家鄒衡、張豈之、石興邦、黃盛璋、陳連開、許啟賢、瞿林東、張正明、何光嶽、高廣仁、羅琨等先生蒞臨會議,並作學術報告。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向大會發來賀電。

研討會上,與會學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先進的學術理念,勇於創新的學術精神,引經據典,高屋建瓴,多層次、多領域、多學科地對炎帝·薑炎文化諸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討論。特別是對炎帝·薑炎文化對華夏/漢民族、中華文明、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形成的貢獻和影響,提出了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同時對炎帝的出生、成長、遷徙、功績、精神及卒葬、活動遺跡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論證,達成了寶雞是炎帝的原生地,寶雞是薑炎文化的發祥地,寶雞是中華文化、文明、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的共識。基本上理清了炎帝的起源、遷徙和發展演變的曆史進程,對一些長期有爭議的問題,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認為:根據文獻、考古和傳說,炎帝的原生地在寶雞的薑水流域是符合當時的自然、社會條件的,是有說服力的。不僅在寶雞的會議上達成了“寶雞是炎帝原生地”的共識,就是近年來在北京和山西高平等地召開的炎帝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也形成了炎帝的最早起源地就在寶雞的共識。正如中國先秦史學會秘書長宮長為博士在《2004年山西高平炎帝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綜彙》中所說:從目前研究的整體情況看,炎帝的原生地,“一般地來說,學術界通常主張在今陝西寶雞一帶。”《先秦史研究動態》,2005年第1期,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