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們認為,無論是從文獻典籍、考古資料,還是從曆史遺跡、民間傳說來看,寶雞渭水流域“是中國文明的破曉之地”李學勤:《寶雞的周秦文字》,吳紅主編《名人說寶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頁,是中國先秦曆史文化的核心之地。從距今8000年前的關桃園到炎帝、黃帝及至周秦時期的文化遺址,在寶雞渭水流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鏈條。這充分說明了“寶雞地區在中國曆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鄒衡:《寶雞——姬姓和薑姓的聯姻地》,吳紅主編《名人說寶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頁。“在文化、曆史上的重要作用,顯示出它是華夏文明根係中重大的一脈、淵源中宏大的一支”文懷沙:《中華根與本——寶學概論》,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頁,對華夏文明和民族的起源與形成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著名曆史學家李學勤先生說:“我認為寶雞不僅是陝西十分重要的一個地方,而且是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寶雞的每一寸土地都保留著深厚的曆史遺韻,每走一個地方,都是在古代曆史中徜徉一回。”
關於薑炎文化,學者們認為,薑炎文化的實質是農業革命。而中國文明的起源與其他國家文明的起源一樣,也與人類的第一次革命——農業革命密切相關,是在農業革命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的農業革命發生於炎帝神農氏時代,毫無疑問,炎帝神農氏是中國農業革命的創始人。所以,以農立族的薑炎族所創立的薑炎文化,它對華夏民族以農立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中國文明的起源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開中國文明起源之先河。
對於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地出現的炎帝遺跡和炎帝文化,學者們認為,在上古時期,我們的原始先民不可能始終拘於一地。由於生產、生活的需要,或自然災害等原因,他們要不斷地向外遷徙,開辟新的生存環境。所以說,那些寶雞渭水流域以外地方所遺留下來的炎帝遺跡和炎帝文化,可能是炎帝或其後裔遷徙的結果。徐旭生先生說:炎帝氏族向東遷徙的路線“大約順渭水東下,再順黃河南岸向東。”盡管如此,那也是炎帝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值得重視和研究。修祠建陵,開展學術研討,舉行祭祀活動,這也是對炎帝精神的繼承和弘揚,並對提高該地知名度,發展該地旅遊文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者們還認為,研究炎帝·薑炎文化,應結合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研究、繼承和弘揚炎帝精神上,放在炎帝精神對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上。炎帝所具有的敢為人先的實踐精神、百折不撓的創造精神、造福於民的務實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壯大,其內涵在不斷地豐富和擴大,鑄造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品格,升華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使其成為滲透於中華民族政治、法律、文學和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觀念等領域的精神元素,並世代流傳,積澱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穩定的心理情感,成為中華兒女精神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所以,在寶雞召開學術研討會,舉辦“全球華人省親祭祖大會”,探討、傳承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呼喚民族情感,團結全球華人力量,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對宣傳地方,提高地方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促進地方“三個文明”建設,發展地方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旅遊經濟文化亦能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標誌著寶雞的炎帝·薑炎文化開始走向世界。
通過參加研討會、開幕式文藝演出、祭祀大典以及參觀考察北首嶺、青銅器博物館、法門寺等曆史文化遺跡,使與會學者大開眼界。寶雞源遠流長的曆史,積澱深厚的文化,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致認為,寶雞在中國曆史舞台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考古工作者和曆史研究工作者心目中的聖地”李學勤:《寶雞的周秦文字》,吳紅主編《名人說寶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頁。亦如著名學者文懷沙先生所說:“餘敢預言,至21世紀,凡治文史者,如不諳‘寶學’,定非飽學之士也。”文懷沙:《中華根與本——寶學概論》,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5頁。
史學名家有灼見
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我國史學名家以科學、務實的態度和作風,分別從文獻學、考古學、訓詁學、地名學、地理學、民俗學等不同領域,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對炎帝的出生地、遷徙、活動遺跡以及功績、精神和開發利用價值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並取得了經典性的科研成果。
徐旭生先生說:“……以上所述文獻內的材料,考古方麵的材料,民間傳說的材料似乎完全相合,足以證明炎帝氏族的發祥地就在今陝西境內渭水上遊一帶。”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2-43頁。
郭沫若先生說:“傳說最早的是炎帝,號神農氏。據說炎帝生於薑水,薑水在今陝西岐山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郭沫若:《中國史稿》(上冊),陝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8頁。
範文瀾先生說:“薑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遊牧先入中部……”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90頁。
翦伯讚先生說:“在陝西一帶有姬姓黃帝與薑姓炎帝部落,他們之間世代通婚。”翦伯讚:《中國史綱要》(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頁。
周穀城先生說:“炎帝……長於薑水,姓薑。”周穀城:《炎帝和炎帝陵·序》,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1頁。
白壽彝先生說:“相傳,在遙遠的年代裏,黃河流域有兩個著名部落。一個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領是黃帝;一個部落是薑姓,它的首領是炎帝。這是兩個近親部落,它們結成了部落聯盟。它們活動的地區,其初是在渭河流域,後來沿著黃河兩岸向東發展,達到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一帶。”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頁。
文懷沙先生說:“炎帝的誕生地就在寶雞。這裏有充分確鑿的史料、考古發現及豐富的民間傳說證明。‘薑炎文化’是炎黃文化的重要內容,它反映先民們開創農業文明的曆程。……炎帝為救民而獻身的聖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他的功德在於哺育了一個民族,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思想。”文懷沙:《中華根與本——寶學概論》,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頁。
鄒衡先生說:“現已查知,薑炎文化的中心分布地域適在寶雞市區之內,這樣,上述文獻記載就在考古學上得到了印證。就是說,遠古時代的炎帝族確實在此發跡。”鄒衡:《漫談薑炎文化》,《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
“炎帝的原生地……在陝西寶雞一帶。此出自《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這個記載比較重要、可靠具體、地點明確,不可能想到其他地方,隻能想到寶雞,遠到周原一帶。姬水與薑水今固不能確指,但其範圍肯定是在寶雞,在陝西周原和寶雞一帶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所以寶雞說是比較可靠的。從考古研究看,今已在寶雞、周原一帶發現‘薑炎文化’。……薑炎文化在這一帶發現很多,更在考古學上得到了印證。”鄒衡:《炎帝的原生地究竟在哪裏?》,《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
張文彬先生說:“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和徐旭生先生等就來到寶雞進行調查,開展考古發掘,並獲得相當重大收獲。5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北首嶺發現新石器時代半坡類型的仰韶文化遺址,為探討炎帝故裏和炎帝氏族——中華民族華夏集團源頭奠定了科學基礎。一般而言,炎帝發祥地應在渭水上遊的一帶或者在寶雞、岐山周圍。2002年又在寶雞關桃園發現了早於北首嶺時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研究薑炎文化提供了新線索。此後,炎帝部落為自身的發展,有可能沿黃河向東遷徙至中原和華北山西晉南一帶,這也是河南、山西同樣有炎帝傳說的原因。”張文彬:2005年中國·寶雞“炎帝與民族複興國際學術研究會”開幕詞。
張豈之先生說:“炎黃時代距今5000年左右。我國曆史記載最早談到黃帝出生的是《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少典族居住在陝西、甘肅交界處,與有蟲喬氏通婚,生下黃帝和炎帝。黃帝居姬水,以後姓姬;炎帝居薑水,以後取薑姓。黃帝生於陝北黃土高原,炎帝生於今寶雞市薑水一帶。黃帝和炎帝部落曾經順河移動,發展到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遊,後來成為華夏族。”張豈之:《從炎黃時代到周秦文化》,《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
石興邦先生說:“根據史籍和考古發現的文化遺存,炎黃部落是從渭水流域地區發祥成長起來的。古史文獻記載,當時活動在這一地域的是黃帝和炎帝兩大部落集團。黃帝部落活動在北部高原地區,經營半農半牧的生活。炎帝部落則分布在南部的渭水河穀,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國語》記載:‘炎帝以薑水成’。這就是說,炎帝部落發展形成於薑水流域及其附近。有同誌考證,就是現在寶雞地區的周原及渭水流域。”石興邦:《研究薑炎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以促進新文化建設的繁榮和發展》,《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2頁。
“炎帝是以粟作農業為主的部落,活動在黃河流域的黃土地帶,他們的足跡超不出粟作農業分布的範圍。雖然在黃淮流域交錯地區粟稻種植有交錯……但那是很有限一個小的區域,可以肯定炎帝部落遷移的足跡沒有跨過長江,達到今天對炎黃崇拜熾熱的兩湖地區……所以,兩湖地區的炎帝崇拜,是後起的社會觀念形態所形成的。不可能是炎帝在北方轉了一個大圈後南下兩湖,死於斯而葬於此的。”石興邦:《有關炎帝文化的幾個問題》,《薑炎文化論》,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頁。
何光嶽先生說:“神農氏隻能在一個地方誕生,而另一個地方的誕生地則無疑是他的另一個後裔,也襲稱為神農氏。在隨縣曆鄉的神農氏誕生地,當係榆罔南遷之後的一個後裔。”何光嶽:《炎黃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頁。
“我一貫研究認定寶雞薑水是八個炎帝中最早的一位炎帝誕生地,在這裏正式由神農氏的名稱被尊為炎帝。”何光嶽:《炎帝八代考》,《薑炎文化論》,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頁。
從這些史學名家的言論中,我們會很自然地得出一個結論:寶雞是炎帝的原生地和主要活動之地;寶雞是薑炎文化的發祥地;寶雞亦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霍彥儒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