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興邦
研究中國古代史,不論是文化的中華,還是民族的中華,或是曆史的中華,就史料而言,不論是文獻的中華,考古的中華,或是古史傳說的中華,炎黃文化最有典型代表性。
曆史上作為東方大陸主體的民族國家和世界諸文明古國相比,我們在文明起源與國家出現諸文化因素的探掘和研究上,是比較落後的,特別在標誌文明的幾個重要因素問題上,沒有解決,或者沒有完全解決,我們要加倍努力補上這段空白。像:
(1)在文字的起源和形成上,早期的文字形體,我們獲取的隻有簡單的刻符和陶文。依據郭沫若先生的提示它距離發展到甲骨文的階段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時間空白。
(2)在農業的起源方麵,粟和稻已有形成中的馴化品種,而缺乏原初形態作物遺跡,其演變過程和原產地址,尚未探清。
(3)國家的形成和誕生,雖有夏代的史跡發現,但其淵源、發展過程尚不明晰。還不能形成體係的發展過程。
(4)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即原史時代(我國的五帝時代)雖然發現了不少史跡,包括城址、祭壇和聚落,但城邑中的跡象沒有揭開,其真實內涵還不清楚。
所有這些跡象都包括在炎黃文化的體係遺存之中,有些我們還不知,有些知之甚少,有些知之而不全備,沒有整合起來,有缺環,有錯位,有斷層,需要我們繼續探索和彌補,重新解析和審讀,使之完整地恢複原貌。需要下一番大功夫。
由“夏商周斷代工程”到“文明起源的探索”,這是研究我國古代曆史文化的係列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並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在探索的理論上有所提高,科學技術有所完善與發展,為順利地進行探源工程準備了條件。炎黃文化的研究是探源工程的前奏,是其整個工程的有機構成的一部分。目前,在探源工程啟動後,全國古史界出現了一股新的研究熱潮,在中央和地方(特別是黃河區域)連續舉行了多次文明探源學術討論會,特別涉及到與炎黃文化研究有關的問題。我們迎來了有效地研究我們民族曆史文化發展過程和規律的最好機緣,是十分難得的曆史機遇,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時代為我們提供的資源和條件,作出不愧對時代所期待的成績。
以下我將縷陳有關我國古史與炎黃文化有關的幾個論點和問題。
一、首先我們要對我們民族曆史文化的開拓形成,有一個正確的、科學的、曆史的認識和理解
我們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特點是:以“一元多支”和“眾支融合”的形成模式和過程而發展壯大起來的。文化的傳承是十分廣泛而深邃的、久遠而彌新的,也是延綿不斷的一個創造積累過程。從民族文化的科學涵義來說,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特點是“孕育型的文化”,不是傳播的移徙性的文化。也就是說是土生土長的文化。從古到今是較為穩定的一直延續下來的人類文化族體。保持著種族特性和文化傳承一個完整的曆史過程。有人曾提出,誕生中國古老文化傳統的東方大陸,是相對獨立的一個人類及其文化發祥地。如果我們從已知的藍田人、元謀人、北京人、大荔人、南京人,以及晚期的山頂洞人和柳江人等的體質特征和演化的特征有機聯係來說,那是確鑿無誤的。
大體在距今兩三萬年到一萬多年期間,我們祖先完成了人類文化史上第一次大的技術進步,或技術革命,進入了新的細石器工具為特征的文化時代,以下川族群為代表,我們祖先進入高級采集經濟和發達的采獵文化。在此基礎上,由高級采集文化,進入了原始農業階段,促使原始公社向氏族社會發展,我們祖先開始向文明社會邁進。在這個源頭下,在祖國大地,各個生態文化區裏成長起來的各個人群,就形成了我國曆史上各個族群,他們長期在不同或相同的生態特點下,形成了相同或相異的文化特征和模式,這就是我們今天多數兄弟民族的族源,追溯起來他們都與這些遠古文化有著血緣聯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化是一元而非多元源,是一元多支或一元多係,大體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後,已形成了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中華原始文化共同體,這就是炎黃文化的胚胎時期。大體相當於前仰韶文化時期,經濟上是從“采集農業”向點播農業發展的過渡階段。
二、炎黃文化的曆史素地
炎黃文化是中國古史傳說記載中的五帝時代早期。徐旭生老前輩一再申述:中國古史傳說,多有文獻可征,而且有相關的考古資料印證,不是麵壁虛構而有真實的文化素地。根據現在考古發現與文獻的整合研討,炎黃文化時代相當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到龍山文化早、中期階段,即原史時代的初期。距今約六千到五千多年。這時正是黃河流域最適合人類居住生活的溫暖期,生態條件十分優越,在洮河、大夏河、湟水和渭河、汾河、洛河、伊河流域形成了幾個富裕的食物采集區,並組成了一個相互聯係的大的生態文化區,使粟作農業,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以仰韶文化傳統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成為中華民族文明成長的搖籃,即炎黃文化的發祥地。
根據現在考古學界對仰韶文化的氏族部落的初步研究,可分為五個係區:
(1)中原係區——以涇、渭、汾、洛各河流域為主(核心成長區);
(2)東翼——後崗文化係區,漳河、海河流域;
(3)南翼——龍崗寺——下王崗係區——漢水中上遊、丹江及唐、白沙流域;
(4)西翼——馬家窯文化係區——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
(5)北翼——內蒙古中南部海生不浪、白泥窯子類型。
每個係區都是若幹個部落或部落聯盟,不同規模和性質地聚落分布在一起。
這裏有一個很有意義的統計數據:青年學者鞏文,對寶雞到鄭州之間仰韶文化晚期的12個聚落群作了調研,她按聚落的規模大小分了四級:
特大級的(麵積在50萬平方米以上)37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