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的(麵積20—30萬平方米)28處;
中型的(麵積10—20萬平方米)164處;
小型的(麵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下)1129處。
大小共1358處,兩種大型的合計65處,這樣分成大、中、小三級,其組成形式是寶塔式的,我們暫不論這些聚落的真實麵積有多大(肯定有出入),可能出現了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三級組織,加之城邑和大型聚落的出現,這時已經進入原史時代,走到了文明社會的門檻,與傳說中炎黃文化時代是相整合的。
許順湛同誌在《五帝時代研究》一書中,對豫西和豫南地區的仰韶文化聚落作了調研,得出了相似的結果。據26個聚落大群的統計:特級聚落(50萬平方米以上)8處,一級聚落(30萬平方米以上)18處,二級聚落(10萬平方米以上)67處,三級聚落(10萬平方米以下)417處。以豫西區為多,比較起來沒有關中地區那麼稠密。
這裏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跡象,在1358處聚落遺址中,僅寶雞市就有500多處,占三分之一還多。寶雞市這一龐大的、富裕的食物采集區,其特點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我將這一信息函告曾寫過《東方搖籃》這本名著,主張中國文化本土論的何炳棣先生。他很驚訝。他說這比西亞古文化分布密度大數倍,是全世界古文化遺址分布密集最高的地區,應該好好研究問題所在,值得我們重視。我國史籍明文記載,炎黃二帝均崛起於寶雞,炎帝以薑水成,黃帝以姬水成,寶雞是二帝的故裏,也是他們的發祥地。
我想除了這個地方自然生態特別優越外,可能是炎黃二帝初期活動地的中心的核心,是文化重地和聖地的原因。
大體在仰韶文化的中期(約距今6000年)即廟底溝文化時期,仰韶文化的發展已形成一個大的原始部落王國,由中原向四周發展,南達江峽、江漢地區;西到黃河上遊、洮、湟水域;東北遼河上遊與紅山文化相接融;東南到淮河下遊並與東南的馬家濱文化族群相融合。並與當時周邊文化接觸和融合,形成一個大的富有融合性和凝聚力的文化體係,以龍、魚、鳥、蚌、蛇等為圖騰的氏族和部落社會,內蒙古的土龍、河南濮陽的蚌龍和湖北黃梅的石子龍三龍相連,將這一文化體係的各氏族部落凝結在一起。
這時,成長於仰韶文化東邊的大汶口文化,其南的馬家濱文化,南邊的大溪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等諸文化共同體,都有仰韶文化的滲入,給後者以較大的影響。
在距今5500年左右,即仰韶文化末期進入了原史時代。龍山文化承襲了仰韶文化,傳承到了新的曆史時代,這時已進入了文明時代。從陶寺文化(堯、舜)到二裏頭文化(夏)的內涵分析,這時社會起了大的變化,城堡聚落出現,禮器組合普遍,文化內涵複雜,文化族群間的交往密切。由於族群的開拓統合,才形成大的族群融合體,在各個族群的曆史文化成分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族係族群之間的血緣關係和文化紐帶日益密切。經過將近千年的文化融合過程,使居於中原地區夏部族成為中華原始共同體融合的自然核心和國家統一的主體,在中華大地上,一個地域遼闊的原始帝國誕生了,這就是我們傳統上的夏朝,中原大地進入文明時期,我們習稱為華夏文明。我們從以二裏頭文化係統為代表的夏文化的考古學因素而言,她的內涵是複雜的,既有傳統仰韶——龍山文化的成分,也有江淮地區、東方海岱和淮海地區、還有東南的馬家濱文化、江漢地區文化、西方秦晉地區及北方地區同時代的氏族部落文化成分。她是龐雜而多支的,也就是說夏代王朝的誕生是在方國林立的融合與組合的曆史下形成產生的。由此看來,形成如此巨大而龐雜的文化共同體,是各族群的智慧、力量所共同建立起來的,夏部落是其主要的推動者和維護者,組成的各個方國族團為共同體的統一和發展,為文化領域的開拓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中國文明的發展,促使第一個國家實體夏王朝所以出現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是由於:
(1)在這裏最早形成了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發展所形成的強固的原始文化共同體,作為凝聚周圍氏族部落的基礎和核心。
(2)黃土原地得天獨厚,土地肥美,長茅草而不長森林,可以廣泛使用木製工具耕植,適於原始農業的開發,生產力高,經濟較周邊地區發達。
(3)土地遼闊,幅員廣大,又無天險阻隔,利於氏族部落之間的交流、融合,便於凝結周邊部落,居天下之中而輻湊四方,蓋得地理條件之便也,非其他地區所能比。
從這時起,在以後的長期的演進過程中,各族群共同開拓創造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體,即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維護大一統的民族文化意識,而其核心是長期曆史進程中所錘煉出的特有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具體是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和拚搏精神,博大寬容、互相友愛的和諧精神,注重實際、身體力行的現實主義精神,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敬業精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扶弱抑強、濟窮幫困的人道主義精神。凝聚力是這種精神的表現形態。中華大一統則是這種精神體現在國家價值取向上的表現形式。這三位一體的內在結構形成了中華之魂的精髓,這是我們民族最核心的珍貴品。因此,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曆程中與鄰近地區和國家民族有著良好的精神關係和友好往來,在相互的交往中形成了東方文化的體係,並在相互接觸與融合過程中,促進這一文化體係的穩固和發展,這是中華民族對東方和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貢獻。
從炎黃文化到華夏文明以至其後中國傳統文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是一脈相承而發展延續下來的,最終驗證了曆史與邏輯的辯證統一。
三、我國擁有完整、係統和深邃的民族曆史文化沉積,積澱之豐厚,世界罕有其比,概括言之,有四類或四個層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