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文化研究及有關問題炎黃文化研究及有關問題(3 / 3)

第一類最深遠的層積,是百萬年、數十萬、數萬年來不同地質時代、文化發展時期的人類本身遺骸遺存及文化製造品的遺存及其與之相關的史跡場景,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

第二類層積是曆史民族文化層積,從文明時代開始,活躍在我國領土上的、曾進行過創造性的曆史活動的、各個曆史時代的各族群,及其史跡業績和記錄,都是寶貴的曆史文化資源,是我們民族發展成長的支柱。

第三類層積是現在56個民族的活動及其史實所形成的各種記錄,是民族文化發展的果實,是我們研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追溯其曆史根源,弘揚其精神內涵。

第四類層積是古代早期人類活動的口頭承傳而轉為文字記錄的曆史文獻。我們稱為古史傳說時代,以氏族社會、古代社會和原史時代的事跡為多,中國的傳說,多是有據可考的。

我們從史跡、文獻和考古遺存等多種資源,結合分析研究,基本是整合的。內容十分豐富,是我們民族曆史文化的庫存檔案。它是我們取之不盡、掘之彌深的文化資源。

四、中華民族先民是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民族,最先開拓了亞美大陸的拓殖事業

中國大陸是古代亞美文化的策源地,是中國先民首先開拓了亞美大陸之間交往和拓殖事業,他們邁向美洲的道路有海、陸兩條大道。北路是走陸路,由華北出發到北美;南路是走海路,由華南出發跨過太平洋到中南美洲。

(1)北路,從華北草原出發,大約距今20000-10000年期間。舊石器時代末期即下川文化時代,以北亞和東亞蒙古人種為主體的遠征團隊,在冰期消退以後,跟隨他們的畜群,追奔北地,通過北亞草原,跨過白令海峽而到北美。據美國學者威廉考證,其後到六七千年間約有四次向美洲遷移。先到北美,隨後向東向南美移徙。我們在美國看到新石器時代(距今5000—4000年)其居式和建設方式與華北仰韶文化中的特征十分相似。至今在北亞和西北美還流行《白雲童子追趕太陽》的故事。相傳太古時代,在北亞草原,有一群白雲童子,他們趕著牛群向東邊追尋太陽出來的地方,日以繼夜,不停前進。這可能是北亞崇拜太陽神的氏族,今日美洲印第安人種族特征和文化模式是東方蒙古類型。美國學者普遍承認他們從東亞(包括中國在內)移植過去的,最早可能是在下川文化時代。康有為考察世界各地,他說印第安人的一些文化和習俗很像中國人。張光直先生在劃分人類文化屬性時,將美洲土人與中國人都歸於東方文化模式的範疇,基本是正確的。

(2)南路——海路,是由南方百越民族開辟的海路。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由南亞和東亞蒙古人組成海洋團隊,跨過太平洋進入中南美洲,完成了亞美大陸之間的海洋拓展之旅。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居住在華中和華南的東亞和南亞蒙古人種的族群先驅,因受中原居民發展的影響,不斷地向南向東移徙。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族群,他們適應了海洋生活習慣,並向太平洋西部沿海島嶼擴散,形成了巨大的南島語族群體,特別是從距今5000—2000年的三千年期間,在適應海洋產業的過程中,一部分族群跨過太平洋進入中南美洲。聯係這種族群與文化的移植,亞美大陸和太平洋海域的廣闊地區,曆史地形成了龐大多樣的、有世界性地位的東方型文化傳統體係。

在黃河流域炎黃文化形成和發展之時,距今約6000年左右,長江流域的農業文化——大溪文化的族群經過湖南、浙江向長江流域發展;中遊贛江流域的氏族部落文化,通過北江向廣東發展,直到珠江三角洲。東方沿海的大汶口文化,沿海岸南行轉移到台灣、福建和粵東地區。這些部族到達東南沿海後,大體經過一千多年的適應海洋生活和海洋產業的規律後,大約距今5000年前後,開始了罕有的從事海洋生活和產業的墾殖。根據史源和文物察知,當時分居這一帶的先民,百越先民向海移植,大體有兩條路徑,一條是南路,從廣西南部,沿印度支那東海岸到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的海域的島峽;另一條是東路,從福建、廣東東部沿海到台灣,再由台灣向菲律賓及附近的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等地區,然後到達中南美洲等地。參與這一拓展之旅的,西部是以百濮為主的濮夷族群,東部是以百越為主的夷越族群。在發展與轉移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南島語族集群,這樣一個龐大而富有活力的民族機體,開發和建設這遼闊的大洋洲海域達三千年之久,創造了人間的奇跡。

在長期開拓海洋產業的過程中,各個族群將其固有文化的典型品都轉播在這些島峽,像生產工具中的雙肩石斧、有段石锛,作衣服用的樹皮布,意識形態上的火祭,鳥圖騰崇拜、太陽崇拜、岩墓和懸棺葬、拔牙、文身等習俗和二分製的氏族組織等文化形態,應有盡有,特別是樹皮布的傳播,有人與絲綢的西傳相論。

中華原始南方族群所以向海洋移植的原因,可能是一種宗教意識的信念和追求,如崇拜太陽或要獲取海洋中的某種寶物和需求。

百越先民向太平洋海域的拓殖,是十分艱苦的開發海洋產業的過程。張光直先生曾推測,從中國南方開始揚帆到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之間,每個航程長達1000年的時間,樹皮布從台灣起航到複活節島上的居民手裏,經曆了3000年的時間。由此可知,中華先民開創海洋事業的曆久和艱辛。

中華先民開通太平洋和中南美洲間的海上之路,其重大的曆史意義和價值是:

(1)為中華遠古文化開拓了一個新的、更為豐富、廣闊的海洋生態的文化領域,使大陸文化傳布於海洋各地,為以後曆史時代的開發開拓了一條道路。

(2)促進廣大海洋產業的發展。

(3)海洋的信息和資源為祖國東南地區的加速開發和經濟發展提供機遇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