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考古與炎黃史影的新思考(1 / 3)

羅琨

在考古學中,提到“周原”往往是指岐山、扶風之間的岐周之地,但是從曆史地理學角度看,它隻是一個大的地理單元的一部分。史念海先生在《周原的變遷》一文中,開宗明義指出,“周原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的西部。它北倚崔嵬的岐山,南臨滔滔的渭河,千河逶迤經過西側,漆水河蜿蜒縱貫東麵。它包括鳳翔、岐山、扶風、武功四縣的大部分,兼有寶雞、眉縣、乾縣、永壽四縣的小部分,東西七十餘公裏、南北二十餘公裏,順著渭河成南北東西走向。周原廣漠,地勢大體平衍,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比較充沛”。後來,是由於“河流的下切與側蝕,增加了河流的深度與寬度,以及溝壑的密度,使周原不斷破碎,切割成若幹小原”史念海:《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版,第214-231頁。隨著周原考古和先周文化探索的發展,尤其是2004年周公廟遺址及其周圍地區的考古調查、發掘的新成果,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它使更多的人認識到先周文化的探索要立足於這整個地理單元,也為炎黃史影的探索開闊了思路。

2005年初,周公廟考古隊在鳳翔水溝村發現一座大型西周城址,疊壓在仰韶文化層上,並發現有先周和西周的建築材料見《新京報》2005年1月5日、《北京晨報》2005年1月6日。鳳翔,南接寶雞,東有橫水河,《周原的變遷》一文曾考訂“漆水就是現在的橫水河”。《大清一統誌》有:

橫水,在鳳翔縣東,東南流,逕岐山縣南。又東南流,合雍水,亦名杜水,今曰潢河。《水經注》杜水出杜陽山,其水南流,謂之杜陽川,東南流,左會漆、岐二水,俗謂之小橫水,亦或名米流川。逕岐山,又屈逕城南,又曆周原下,水北即岐山。又東逕薑氏城南,為薑水……見《大清一統誌》卷一百八十三鳳翔府。

漆水、薑水與炎黃兩族的發祥地密切相關,而將炎黃兩族和漆水、薑水聯係在一起的則是《國語·晉語》的記述:

昔少典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國語》曾被徐旭生先生列為研究古史傳說時代的“一等”資料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增訂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頁。然而對此傳說的可信性曆來都有學者提出質疑,如崔述說炎黃都是聖賢,“必無同胞兄弟用師相攻之理”,“《晉語》此文,特欲掩文公納懷嬴之失,而假托於古之聖人”崔述撰著、顧頡剛編訂:《崔東壁遺書·補上古考信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頁。現在知道,以外婚製為標誌的母係血緣集團——氏族,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口的繁衍、生存地域的拓展而分裂出新的母係血緣集團,在若幹代後,可以成為一個通婚集團的兩個半邊。這不僅是國外民族學研究得出的結論,雲南永寧納西族民族調查也證實,這樣的曆史進程確實存在於漫長的氏族社會,而不僅限於上萬年前氏族剛剛形成的時候。所以對這種氏族分裂、發展的記憶,可以傳遞到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時代。《晉語》所載司空季子所講的古史傳說不應是假托。參見詹承緒等:《永寧納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係家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44頁;羅琨:《“人文初祖”考略》,《炎黃文化研究》,2005年第一輯。

不過,這段傳說來自周人的記憶,它的可信程度還應與先周族的形成、在關中地區的發展及其文明進程相關。近些年,隨著周原考古發現研究的深入,先周文化的探索不斷取得新進展,目前學術界對於碾子坡類型遺存是否屬於先周文化尚存在不同的意見,而鄭家坡類型遺存屬於先周文化,劉家文化屬於羌戎文化的觀點已得到較多學者的認同。對於周人先世在關中發展的年代,有研究者認為最早可能到二裏頭晚期至二裏崗下層寶雞市考古工作隊:《陝西武功鄭家坡先周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7期。;還有研究者提出,代表了先周文化的鄭家坡遺存,興起於殷墟二期,淵源可追溯到殷墟一期。殷墟一二期時,與商文化、劉家遺存並立關中,西與劉家遺存在扶風、武功間交錯,東與商文化在西安市一帶相對。到了殷墟四期,陡然繁榮,西麵融會了劉家遺存,東麵將商文化完全擠出關中孫華:《關中商代諸遺址的新認識》,《考古》,1992年第5期。從這一地區商文化的興衰看,研究者將關中地區以北村遺址為代表的商文化,劃分為連續發展的三期六組,其中一期(約當二裏崗下層)第一、二組和二期(約當“二裏崗上層”或稍晚)第三組遺存多分布在西安以東,西安以西則以二期第四組、三期(相當殷墟一、二期,即盤庚前後至祖甲時)為主。根據目前所知,三期第五組的文化遺存見於十個地點,第六組僅見於四個地點參見徐天進:《試論關中地區的商文化》,李伯謙編:《商文化論集》(下),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610-640頁。這說明商代中期商王朝勢力開始向西發展,盤庚前後至祖甲時,達到頂峰並開始了發展的下行階段,與此相應的是處在先周時代的周人勢力發展壯大。

這一發現和研究成果訂正了文獻記載。《史記·周本紀》記載,古公亶父時受戎狄的攻擊,“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古公卒,少子季曆立,是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正當帝辛之時。換言之,周作為族名的出現,即周人先世來到周原發展至周文王僅曆三世。對於周人先世的曆史,早有研究者對文獻記載提出過質疑。如譚戒甫提出,文獻所載周初史事有一個最大的錯誤,是把古公亶父和太王亶父混作一人。《詩·綿》九章包括從初民時代到文王昌的一個很長曆史時代,“自土沮漆”是記憶中的第一次遷徙,從杜(今麟遊縣西北)遷漆(今邠縣),古公亶父是先周族第一位名祖,“率西水滸,止於岐下”,居胥,娶薑女,依附於羌族。其後世曾遷邰,後稷又遷周原,始有“周”號。公劉遷豳,國力已很強大。最後,太王亶父為了“翦商”的目的,又從豳遷岐,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周公亶父後稱太王譚戒甫遺作:《先周族與周族的遷徙及其社會發展》,《文史》(第六輯),中華書局1979年版。盡管文章的一些論點還有待進一步證實,但太王亶父不是古公亶父,也不是始遷周原者之說,卻與考古學研究成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