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1 / 3)

探尋民族之根追溯文明之源

——炎帝與民族複興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寶雞市隆重召開

2005年10月2-4日,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寶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寶雞炎帝研究會承辦的“炎帝與民族複興”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炎帝故裏——陝西省寶雞市隆重召開。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南、陝西、河南、台灣等12個省市和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的70多位對炎黃文化研究有素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探尋中華民族之根,追溯中華文明之源,研討源遠流長的薑炎文化,弘揚敢為人先、百折不撓、造福於民、自強不息的炎帝精神。

這是一次高規格、高層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緊張而熱烈的氣氛中,與會專家學者緊緊圍繞“炎帝與民族複興”這一主題,以科學嚴謹的求實精神,運用最新研究成果,對炎帝的起源地、炎帝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薑炎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薑炎文化與中國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進行了比較充分而深入的討論。尤其對炎帝誕生地、遷徙等長期帶有爭議性的問題,與會專家學者從新的角度、以新的材料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論證,認為寶雞是炎帝的最早起源地,是炎帝故裏,是薑炎文化的發祥地。寶雞作為薑炎文化、周秦文化的發祥地,在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起源、形成、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研討會上,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文彬教授在開幕辭中說,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民族偉大複興的新時期,我們更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自覺地把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與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化為振興中華、造福人民的實際行動。與會學者還就本次研討會的意義也發表了意見,一致認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回憶曆史,麵對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和恐怖勢力的威脅,“台獨”分子的日益囂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更顯得重要和迫切。所以,我們今天召開“炎帝與民族複興”國際學術研討會就不僅對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對進一步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在研討會期間,與會學者還參觀考察了北首嶺仰紹文化遺址、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和法門寺博物館等景點,使大家對寶雞深厚的曆史文化有了更為具體、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對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寶雞炎帝研究會)炎帝與民族複興國際學術研討會

開幕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文彬

(2005年10月3日)

各位學者、各位專家:

同誌們,朋友們:

大家好。正當丹桂飄香、碩果累累的豐收時節,我們歡度國慶五十六周年之際,今天上午在寶雞隆重舉行了全球華人祭祀炎帝大典,我們每個人都心潮澎湃,激動不已。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寶雞炎帝研究會聯合召開的“炎帝與民族複興”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下午又在曆史文化名城寶雞市隆重召開,更使我們精神振奮。我謹代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對不遠萬裏出席研討會的各位海內外學者、專家表示誠摯的歡迎,向蒞臨、指導研討會的寶雞市委、市政府的各位領導同誌表示深切的敬意!向為這次研討會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的寶雞炎帝研究會和有關部門各位同誌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誌們,朋友們,寶雞是一座具有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勝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我們的先民很早就曾在這裏生息、繁衍。大量的考古發現證明,這裏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和源頭之一。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炎黃二帝已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紐帶,是中華民族的根,在每個中華兒女心裏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炎黃二帝在中華民族形成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從曆史唯物主義原理分析和社會發展規律來看,這裏說的乃是黃帝、炎帝兩個氏族部落的由來,並不是簡單地說炎、黃二帝是少典、有蟲喬之子,但可以說,少典、有蟲喬是一個婚姻集團,炎、黃兩個部落從一開始就是友好相愛的部落,或者說這四個氏族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事實亦是如此。雖然如《史記·五帝本紀》所言:“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嚐寧居”,“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也曾“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但最終結成了部落聯盟,形成中華民族的雛形,炎帝和黃帝一樣,都是中華文明基礎的奠基者和開拓者,後世中華兒女也都以“炎黃子孫”而自豪。那麼,炎帝何在?這是學術界至今仍在研討中的一個問題。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和徐旭生先生等就來到寶雞進行調查,開展考古發掘,並獲得相當重大收獲。5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寶雞北首嶺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半坡類型的仰韶文化遺址,為探研炎帝故裏和炎帝氏族——中華民族華夏集團源頭奠定了科學基礎。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和考古調查研究,一般而言,炎帝發祥地應在渭水上遊的一帶或者在寶雞、岐山周圍。2002年又在寶雞關桃園發現了關於北首嶺時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研究薑炎文化提供了新線索。此後,炎帝部落為了自身的發展,有可能沿黃河流域向東遷徙至中原和華北山西晉東南一帶,這也是河南、山西同樣有炎帝遺跡傳說的原因。在仰韶文化後期大約相當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由於社會財富有所積累,社會分化日趨尖銳,炎帝族部落與其他氏族部落之間發生征伐、融合,這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在氏族部落大融合時期,炎黃部落積極發揮了“協和百族,揖睦四鄰”的整合作用,對“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寶雞不僅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而且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根據地,著名的“青銅器之鄉”。清道光年間先後出土於岐山的大盂鼎、小盂鼎毛公鼎,新中國成立後出土的茹家莊弓魚國玉器和青銅器,賈村出土的何尊,自1976年開始發掘的周原遺址(宗廟建築基址)及大批西周甲骨、玉器、陶器、青銅器,扶風莊白村、齊家村,岐山南麓董家村出土的史牆盤,以至2003年眉縣楊家村由五位農民首先發現的青銅窖藏和出土的27件青銅器,大大震驚了學術界。這些器物造型奇特,莊重雄渾,工藝精湛,紋飾繁縟,構思巧妙,鑄造規範,時間準確,是西周時期考古的空前發現。其中逨盤銘文多達370字,四十二年逨鼎279字,四十三年逨鼎310字,銘文引述文王、武王等十二代王世,與《史記·周本紀》所列西周王世完全一致,這是繼史牆盤銘文之後更為重要的考古實物實證,同時還涉及到對西周曆法、月相和單公家族功業等史實,為研究西周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寶雞這塊神奇的土地,隱藏著太多的秘密,正在揭開她原來的麵紗。

寶雞不僅有古老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而且也是我國工業基地和全國綜合國力百強市之一、全國園林城市之一、雙擁模範城市之一、全國優秀環保衛生城市之一。我三次到寶雞,深感寶雞近十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寶雞的蓬勃發展,已向世人展示,她的明天將會更美好,我們謹向寶雞市人民表示敬意和祝福。

當前我國正處在曆史發展的新起點,全黨、全國人民正闊步邁向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黨的十六大指出:“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綜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導向,對社會道德的規範,對社會矛盾的調整,對社會經濟的推動,以至對外敵入侵、團結禦敵的抗爭都起著巨大的激勵、鼓舞、教育、鞭策的作用。在紀念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使我們對民族文化精神的作用有了更深切的體會: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是中華魂、民族魂的偉大勝利;就是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的升華,就是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慨的充分體現和偉大勝利。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我們更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自覺地把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同與時俱進、銳意創新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並轉化為振興中華、造福人民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