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四:(1 / 3)

炎帝與民族複興國際學術研討會觀點綜述

霍彥儒

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寶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寶雞炎帝研究會承辦的“炎帝與民族複興”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05年10月2-4日在寶雞市隆重召開。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河南、陝西、台灣等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及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等國的70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共收到論文58篇。主要圍繞炎帝的起源地、炎帝與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薑炎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薑炎文化與中國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展開討論。

一、關於炎帝起源地及遷徙、生活時代的研究

1.炎帝的起源地與遷徙

在炎帝的起源地問題上,盡管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作為一個重要問題開始進行研究,幾乎每次研討會都要涉及。至今,雖還有陝西寶雞、湖北隨州和山西高平、長治等不同說法,但是,從目前研究的整體情況來看,炎帝的最早起源地,“一般地來說,學術界通常主張在今陝西寶雞一帶”宮長為:《2004年山西高平炎帝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綜彙》,《先秦史研究動態》2005年第1期。盡管如此,在本次研討會上,這一問題還是引起了多位專家的興趣。有五位專家的論文依據文獻和考古資料,對此做出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均認為,炎帝族自今陝西寶雞地區發祥後,其一支遷徙於山西的晉東南地區(古稱上黨地區),創造了華夏族以粟作農業為主的經濟生活,建構了華夏族以英雄祖先崇拜為特征的心理素質;一支遷徙定居於今河北涿州一帶,與黃帝、蚩尤通過戰爭而融合,確立了以黃帝為中心、以中原為核心的生存地域;另有一支先遷住於陳(今河南淮陽),後又徙居於湖北、湖南,最後建立了楚國,把華夏族的生存區域擴大到了長江流域。在遷徙的路線上,有學者認為,一支從渭河東去,一支從秦嶺南,沿漢水向東南到長江流域。有學者還依據《山海經》等文獻,提出了一個新觀點:“寶雞北首嶺出土的陶塑人頭像,可能是當時的炎帝像。”當然,這還需要從考古學上作進一步的考證。有學者提出岐山之薑水的“薑”,是由今清薑河的“薑”在炎帝族的東遷中帶去的。有學者依據周公廟遺址的新發現、殷墟甲骨文和民族學等資料,認為《國語·晉語》中司空季子所講有關炎帝、黃帝的古史傳說是可信的,其曆史進程確實存在。還有學者以寶雞關桃園出土的骨耜、炎帝妻子部落的興起地甘肅隴西等考古資料為依據,認為寶雞就是炎帝的起源地。但也有學者認為,炎帝生於薑水而孕於仇池山。並指出,《帝王世紀》中所說“女登”“有龍首感”而孕的“常羊”山不在寶雞,而是指甘肅西和縣的仇池山。這些觀點的提出,對我們進一步研究炎帝的起源地無疑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2.炎帝的生活時代

炎帝生活時代的界定也是多年來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它涉及到上古史的年代排序問題。盡管這幾年通過多次討論,意見基本趨於一致,但還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對此問題的討論,首先涉及到炎帝與神農氏是一人還是兩人的問題。從本次會議提交的論文看,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神農氏即炎帝。另一種觀點認為,《史記》未將炎帝與神農氏視為一人,而到了東漢以後,開始將炎帝與神農氏連稱。持前種觀點的,認為炎帝(薑炎文化)的生活時代,其上限在公元前6000年前後,下限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持後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炎帝的生活時代距今5500—5000年。有學者還根據《國語·晉語》“生黃帝、炎帝”的記載,認為炎帝與黃帝生活於同一個時代,還可能比黃帝稍晚。盡管在具體的年代上還存在著不同意見,但從目前學術界來看,認為炎帝生活於仰紹文化晚期與龍山文化相交之際則是基本一致的意見。這個問題的明確,有助於我們對中國文明起源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