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於炎帝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的研究
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的探討,自20世紀80年代就已引起學術界的注意。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啟動,更加引起學術界的極大興趣。所以,我們本次研討會將炎帝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以討論是很有意義的。從提交的論文和研討會上交流來看,大家比較一致地認為,用目前流行的關於文明起源的標準來衡量,至今還未發現炎帝時代的文字、城市等,文獻中也未有已建立國家的記載,但是,炎帝對農業(主要是栽培穀物的培育和耒耜的發明和使用)、陶器、音樂、醫藥、交易等的發明,尤其對農耕文化的貢獻,說明炎帝時代已處於中華文明起源的初期,或者說處在前夜是無疑的。對於中國這個以農立國的國家來說,農業的出現在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無疑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它表明了一個裏程碑式的新時代的開始,即“炎黃文化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的象征”。為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奠定了基礎。各種文明因素,即文字、城市、國家等,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漸萌生出來的。為此,有學者認為農業革命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源的看法是不無道理的。炎帝創立的以農耕文化為主要內涵的薑炎文化,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中華文明因素的產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有學者認為,炎帝神農時代是在更早文明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的文明時代,是一個地域廣闊、政治文化較為統一的國家社會,它為中國以後的發展,為我國舉世無雙的文化奇跡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有學者以炎、黃阪泉之戰的曆史傳說,提出中華文明起源的路徑,即阪泉之戰後,炎黃部落聯合體漸有地緣關係的新因素滲入出現了形成中的貴族國家。這種貴族國家的政治組織形式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與規範化的運行,從而成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演進的基本路徑。此問題還有待於作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尤其是對農業文明與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關係的研究。
三、關於薑炎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
所謂薑炎文化,是指以炎帝為首的薑炎族在寶雞渭水流域所創造的以農耕文化為主要內涵的兼有醫藥、音樂、交易、陶器等多種物質和精神形態的一種土著文化。它是借用鄒衡先生對寶雞地區出土的一種器物——高領袋足鬲而命名的。薑炎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次研討會有七篇論文涉及到這一問題。有學者認為,薑炎文化的基礎是農耕文化,而農耕文化最初所產生的民本思想為曆代民本主義之源。有學者從文化結構入手,通過漢字和相關文字資料的分析,認為植根於農耕文化的華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有學者認為,炎黃二帝是超越地區、民族、製度,在全世界華人中最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祖先崇拜和文化認同,以人而不是物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突出的是人文構想,這是中華文化元典之元。尤其是炎帝發明的“飲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禮的本源。有學者通過綜合黃河中下遊的考古發現和有關的古史傳說,認為有關對大火星的觀察、祭祀和火正的起源似乎可以分為兩大係統,一是以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圖形“”為代表的東夷係統;另一是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星火彩陶紋樣為代表的炎帝係統。這兩個係統相交彙於中原的濮陽、鄭州、新鄭、商丘一帶,其結果就是祝融部族的產生和火正祝融的出現。這說明炎帝族對我國上古先民的天文曆法中的“大火曆”的產生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學者以文獻資料為依據,梳理了炎黃二帝與中華姓氏文化的關係。認為炎黃二帝與中華姓氏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中華姓氏文化形成的主要來源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周人繼承了自炎帝神農氏及烈山之子柱以來的前人所開創的農耕文明,在此基礎上又形成和發展了周人的農耕文化,才又在此物質經濟基礎上形成了周人鮮明的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總之,此次研討會從比較廣泛的視角探討了炎帝、薑炎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