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接連下了幾道命令:一是增加兵力,不斷派兵將大淩河城圍個水泄不通,還調來了袁崇煥曾用來對付他的西洋大炮。共調來紅衣大炮四十門,大將軍炮四十門,八十門大炮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部署在通向錦州的要害路段,以阻擊明軍可能派來的援兵。另一部分則每日不定時地轟炸大淩河城。這些大炮當年曾令老汗王努爾哈赤含恨落敗而死去,如今痛定思痛,皇太極尋來這些大炮,建了炮兵營,這次派上了用場。皇太極命令,因炮彈有限,不能濫用,要定時定量,但每天必須分時段向城內放空炮,以擾亂城中守軍與百姓的士氣與軍心。
將炮運來後,皇太極馬上部署第二件事:安紮營盤四十五座,綿延長達五十裏。環城挖掘四道壕溝,深寬各丈許,毀掉水源,斷了糧道,在壕溝之外沿城築牆一道,建一丈二尺高,再修上垛口,宛如城牆一般,將大淩河城圈在了裏麵,成為城中之城。皇太極每日站於城上,將對方城中情況看個一清二楚,皇太極命令一組軍士,每日在城池之上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說笑不已,以消解對方鬥誌。
吳襄等人急發兵來救,但數次被豪格所阻,皇太極命多爾袞出兵,雙管齊下,對抗吳襄的軍隊,吳襄首尾難料,自保都很困難,更不要說救人。祖大壽幾次突圍,但對方炮火凶猛,根本無法脫身,反而折損了不少將領。吳襄急發八百裏急遞,朝中大驚,遣大將張春攜四萬大軍救援。張春軍隊與吳襄會合,向皇太極部進攻,這次出來迎戰的是多爾袞與多鐸兄弟。一戰之下,多爾袞兄弟潰敗,退至小淩河城,張春與吳襄率部追擊,在小淩河口安營紮寨。安頓下來已是中午飯時,沒料到眾將剛剛端起飯碗,突然一標軍馬殺到。領頭的正是皇太極本人,皇太極策馬奔馳,威猛無匹,衝在最前方,一上來就連斬明軍戰將四人,後金軍士見首領如此氣魄,士氣大振,殺回身來。多爾袞多鐸兄弟首當其衝,率部眾近萬人殺入戰團,明軍猝不及防,在皇太極、多爾袞、多鐸三人的聯手抗擊下,除吳襄吳三桂父子及時逃脫外,幾乎全軍覆沒,張春本人也被俘虜。
城外大戰,城裏全都知道。範文程早已經命細作入城,散發消息。城中得知援軍大敗,人心惶惶。而最艱難的是,因為連續圍困近一個月,城中食糧已經吃完,城外無法提供給養,吃飯、用水都成了問題。
祖大壽下令,殺掉一半馬匹,以供口糧。但這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不久,城中開始有人吃樹皮、野草為生,最後有人竟吃掉了剛出生的嬰兒。
對於這些情況,皇太極早在意料之中,他這時做的不是命令大家乘勢攻城,而是命令大家停止攻城,依然圍而不攻,而這時他開始做一件相對來說比較斯文的事,那就是寫勸降書。
據明史載,皇太極親筆和用明朝降將代言而寫的勸降書在短短的一個月內竟多達二十多件。這些勸降信篇篇言辭切切、情真意濃,但祖大壽個性剛強,不為所動。
圍城長達近兩個月,城中已經沒有一點糧草。這個時候,明軍空有百萬兵力,卻突破不了皇太極的鋼鐵防線。祖大壽無奈,命令殺掉城中所有牲畜,包括一切馬匹、雞鴨等等。
這天早晨,皇太極沙場點兵,卻獨發現不見了多爾袞,問身邊眾人,沒人知道他去了哪兒。臨近中午,多爾袞才興衝衝地來見他。一進大帳,等多爾袞行完禮,皇太極不悅地道:"你今天去了哪兒?眼裏還有軍法沒有?"
多爾袞道:"汗王息怒。臣弟今天忙了一天,特意為了給汗王進獻一份禮物。"
皇太極更加不快地道:"戰事緊急,你也不是小孩子,還有心思說笑!"
多爾袞道:"請汗王移尊隨我去營中大帳,你一見就知道這份禮物是什麼了。"
皇太極隨多爾袞進了他的營帳,卻發現帳中有幾個漢人裝束的男女,老老少少,有七八個人,圍坐一團,驚慌失措地看著他們。
多爾袞指著這幾人道:"這就是我給汗王的禮物。"
皇太極剛要發火,但看多爾袞神色嚴肅,不似說笑,道:"他們是誰?"
多爾袞道:"他們是祖大壽的家人,這裏麵有他的族弟、妻弟,還有子女,您看――"他拉過一個怯生生的隻有十來歲的孩子,道,"這個人是祖大壽的小兒子!"
"噢?"皇太極一驚,道,"這些人你是怎麼拿到的?"
"臣弟今天帶了十幾個隨從,還有範軍師,一起來到距此地五十裏外的三十裏村,找到了這幾人。原來祖大壽狡兔三窟,除了正室,還養了一個偏房藏在那裏。沒想到此行收獲不小,還拿到了他的兒子。"
"怪不得你今天一上午沒來!你們是怎麼知道他們的下落的?"
"是範軍師探聽到的。他在城中的細作,偵知到祖大壽的正室非常好妒,祖大壽為了怕她起疑,就將這個偏房的家人藏了起來。祖大壽在圍城之際,還曾手書一信給這個偏房,要她們趕快避開。這封信,落在了範軍師手中。那個送信的人供出了他們的所在。"
皇太極讚歎道:"範軍師內應之強、情報之準,為我軍立下汗馬功勞。"
皇太極走過來,審視著這幾個祖大壽的家屬,這幾個人見到眼前這位威嚴的將軍,嚇得不敢抬頭。
皇太極走到祖大壽的小兒子身邊,孩子嚇得直往後躲。皇太極按住他的肩膀,道:"你知道我是誰嗎?"
孩子"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皇太極惱怒地說道:"一點膽色都沒有,你不配是祖大壽的兒子。"一把將他推倒在地。
旁邊一位老者跪下來,叩頭求道:"大汗饒命!我們都是外係,不是祖大壽的直係親人,一介草民,從沒有與大汗為敵,請大汗大人大量,饒我們不死吧。"
皇太極笑道:"我連祖大壽都不想殺,我殺你們做什麼?"指著那孩子道,"你會寫字嗎?"
孩子嚇得不敢說話,隻點了點頭。
多爾袞道:"他會寫,我已經辦妥了。"
皇太極道:"你什麼辦妥了?"
多爾袞自懷中掏出一個信封,遞上去道:"我已經以他的名義寫好了一封勸降信,讓他抄了一遍,明日就叫人帶到城中,送與祖大壽。"
皇太極讚許地點點頭:"嗯,你經此一役,長進不小,竟搶在我前頭想到了此節。"
這份勸降書第二天就送去了。當夜使臣回來,轉述祖大壽的話,隻有幾個字:"悉聽尊便,不降。"
皇太極第二日招群臣問話,道:"我命祖大壽的兒子給他寫信,勸他投降,此人軟硬不吃,還是不降,你們說,該怎麼處置他的這幾個家人?"
豪格道:"這還不容易,明早就將他們押到城下,逼祖大壽就範,他若不聽,就一個一個地殺,看他能挺到幾時?"
大貝勒代善道:"這也未嚐不是個好辦法。"
皇太極皺皺眉,道:"多爾袞,人是你抓來的,你有什麼主意?"
多爾袞審慎地說:"人肯定是不能放的,依臣弟之見,就將他們養在這裏,好吃好喝,絕不虐待。汗王要興仁義之師,妄殺無辜之人,未免師出無名。祖大壽感念大汗恩德,也沒準兒因此會降。"
"沒錯,十四弟的話甚得我意。"皇太極點頭道,"不論祖大壽降與不降,與我們是敵是友,我都不殺他們。明朝皇帝刻薄少恩,所以群臣不服,百姓不服,我不是崇禎,沒有那麼小氣,我連祖大壽都不想殺,又怎會為難他的家人?傳我話下去,這幾人要好生供養,不能受了一點委屈。範先生勞煩你修書一封,明天讓人轉給祖大壽,告訴他,他的家人在我這裏安然無恙,生活優裕,讓他不必掛牽,放心打他的仗吧。"
範文程道:"汗王慈悲心腸,臣等甚為感動。依臣之見,祖大壽城中已經殊無餘糧,投降之日,指日可待。"
範文程的話三天以後就應了驗。大淩河城內,因為實在沒有可吃的東西,開始人吃人了。先是百姓吃掉了自己家中的老弱病殘、婦女兒童,接著軍人開始捕捉百姓為食,最後發展到健壯軍士互相殘殺、互相吞食,大淩河城,已經成了真正的人間地獄。
祖大壽已經無力控製這一切了。這個當年與袁崇煥一道縱橫捭闔的漢子,如今因為饑餓隻剩下不足百斤的分量了,他抽刀在手,想要自刎,但竟然連這一點力氣也使不出來,而門外,親兵的眼神如狼一樣地看著他,似乎就等他一刀下去,以便美食一番。想到一生抱負、一身功業,竟然會麵臨著這樣的下場,想要為國捐軀,奈何敵人隻是光圍不打,竟然連一點機會也沒有,一股悲憤情懷直衝心間,祖大壽感歎道:
"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為家為身,三者並重。我不能再步袁督師之後,讓愚人吃掉肉身了,今既想要盡忠報國,當惜此身。"
第二日,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祖大壽殺掉了一直跟隨他多年的副將何守綱,任其肉身被軍士吃掉後,開城門投降了。
十二
一騎快馬飛馳在盛京的驛道上。多爾袞騎在馬上,難耐激動的心情。他一直騎到盛京大殿之外,下了馬,直奔永坤宮,他要把好消息告訴給心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