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戰火(1)(2 / 3)

洪承疇道:"也不必如此吧,兩位怎麼就這麼肯定,此戰是有去無回的?"

馬科道:"不敢瞞大帥,皇太極用兵如神,鬼神難測,末將即使勉力出征,但並不是他的對手。"

唐通道:"我比馬總兵的水平還差點,我也不是他的對手。"

洪承疇道:"你們明知不是他的對手,還貿然上陣,那就是本帥的不是了,那好吧,"轉向眾人道,"他們兩個自認水平不如皇太極,你們呢?"

剩下的幾個總兵互相看了一眼,有幾個人已經開始搖頭了。洪承疇道:"吳三桂,你在遼東和皇太極幾次正麵交鋒,你怎麼樣?"

吳三桂神色端正,道:"末將不是他的對手。"

洪承疇道:"你們幾個都不是他的對手,也就是說,咱們今天的八大總兵沒有一個人能擔當起這先鋒官之職的了?"

幾人麵上都有愧色,吳三桂拱手道:"稟大帥,不是在下幾人貪生怕死,剛才的話,實在是不得已而吐露的真言。我們幾人,"指了指馬科等人,"都曾和皇太極交戰,也吃過他的苦頭,韃子是馬上作戰,來去如風,他們的戰術是邊打邊走,最主要的是,他們騎兵作戰,我們是步兵作戰,速度趕不上他們,以硬碰硬,幾乎就沒有勝算。"

洪承疇道:"韃子兵直至今日,還是以馬上騎射為主,我軍已經擁有數量眾多的火器,以硬碰硬,有何不可?"

"大帥有所不知,這裏麵沒那麼簡單。"一直沒有說話的宣府總兵楊國柱也插話了,"皇太極為了對付我們,真是用盡心思。他們的軍隊不但馬術好,箭法也準,韃子軍節製我軍專門有一種陣法,不知大帥可曾聽說過:他們用盾車與騎兵相結合,形成一種'結陣'戰術,陣前布盾車,車前擋以厚木板,再裹上生牛皮,專門對付火器,其後是一排弓箭手,再後是一排小車,裝載泥土,以填塞壕溝,再後麵才是騎兵。戰鬥開始時,韃子軍先用盾車擋住我軍火器的第一次發射,然後鐵騎突然奔出,直衝我軍。我軍雖然擁有大量火器,但火器射程較短,裝填又需要時間,不等我軍火器準備完畢,韃子軍借著馬快就已經一衝而上,我軍猝不及防,就隻能任其宰割了。"

"是啊,"唐通也深有體會地說,"韃子軍現在的裝備可並不比我軍差啊,我軍有火銃,他們也有,我軍有炮,他們也有,他們還有騎兵和射手,和他們作戰,我們是哪邊也討不去便宜。"

洪承疇道:"你們說得都對,這也就是我讓你們練兵的原因,隻可惜,練兵的時間還是太短,我軍的作戰能力還是遜於韃子軍的。所以依我之見,這決戰開戰的時間是急不得的。"

眾將聽得主帥這樣說話,都鬆了一口氣。看來洪承疇剛才說的先鋒官一事不過是試試大家的。這八大總兵心裏清楚,誰打頭一仗都不是個好差事,除了白白損耗自己的兵力,基本上是沒什麼便宜可占的。

洪承疇見他們一個個如釋重負,心裏明白得很,繼續說道:"我想皇太極命人圍住錦州,其實真正的目的隻有一個,他是想讓我們增兵救援,然後集結兵力,以點帶線,以錦州這個點打我們一個聚殲戰。皇太極為什麼急於開戰,各位一想就知,自他老子努爾哈赤開始,他們女真人都是打速戰的,他們的戰鬥力強,是因為韃子天性凶悍,但也是被逼出來的,他們和我們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打不了持久戰。"

洪承疇雙眼炯炯,侃侃而談:"女真人遊牧多年,一切給養基本全靠掠奪,如果不搶,他們就供不上軍隊的開支,女真人數次犯我邊境,又數次撤出,其原因全在於此,他不搶我們的東西,他們怎麼活?他們的軍隊向前挺進,隻要我方堅守,他們自己的軍需沒有了,就得回撤。所以自孫承宗大帥開始,早就說過,韃子兵最怕的就是拖。我們這次,也要用這個戰術,拖!皇太極不是想早打個總決戰嗎?好,我們陪他們玩這個遊戲,你集結大軍,我也集結,但是我不主動出擊,你想開戰,我堅守。你十萬人要吃飯,我十萬人也要吃飯,但是你和我們不同,你們沒有良田,沒有給養,也沒有海上的貿易往來,你們怎麼解決軍需?你們解決不了軍需,軍心自會動搖。你們十萬人往上衝,我們利用堅城厚壁防守,你的炮火弓箭總有用盡的時候吧?你們沒有了給養,還拿什麼打這場仗,到時我們以逸待勞,等你們亂了陣腳時再打,就事半功倍了。"

眾總兵聽得洪承疇如此分析,均各點頭,大家心思一致,這樣下去,以逸待勞,既節省開支,又節省兵力,是最好不過的事。

洪承疇道:"我昨天想了一夜,想明白了一個完全可以擊敗皇太極的戰術,我們占據鬆山這個點,且戰且守。鬆山、杏山、塔山三山相環,鬆山為製高點,可以牽製敵情。錦州城池堅硬,那可是孫大帥與袁督師親手監造的,又有祖大帥坐鎮,隻要他還再挺一段時期,我們的兵練好了,給養全部到位了,絕地反擊不是難事。隻要祖大帥能挺住三到五個月,過了今年秋天,我相信皇太極一定就受不了,我們拖著他,打又不打,撤又不撤,他的兵力又被錦州牽製,到時不用我們動手,他沒有軍需給養,就隻能撤兵。隻要他的兵往回一撤,我自會以鬆山為突破口,布置三路奇兵,一路與他正麵交鋒,一路伏擊錦州,一路埋伏在險惡地段抄他的後路,三管齊下,他想不死也難。現在隻有一個問題,就是祖大帥是否會讚成我的意見,而他又是否能為我再堅守三到五個月,死守住錦州?昨天,我已經派出死士潛入錦州城中,結果如何,明早就能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