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戰火(9)(3 / 3)

皇太極此時已經連續喝了十七八碗酒,喝得臉紅得似要滴出血來,聽到這話,借著酒勁,站起來麵對群臣,朗聲說道:

"我們櫛風沐雨,水深火熱,奔波數十年,意欲何為,你們來告訴我?"

眾將齊聲答道:"為了取得那大明的天下。"

"哈哈,這麼多年來我們一路摸索前進,且戰且思考破敵之術,有如盲人夜行,如今上天將洪先生、祖將軍送到眼前,那就是給我們前進的路上送來一盞明燈,得一向導,我們眼睛不花了,路看得清了,直取中原,從此事半功倍。"

說到這裏,更加興奮,道:"都說明朝有三個最厲害的將領,分別是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如今已經有兩個歸順於我,另一個我想也為時不遠,興國大業,指日可待!"

他越想越高興,情不自禁將杯中酒一飲而盡,這一杯酒下肚後,突然覺得腹中有如火燒,頭腦一片眩暈,隻覺眼前天花亂墜,咣當一聲,身子撲倒在地。

十四

鬆錦大戰之後,在局勢越來越有利的情況下,清王朝突然停止了對明王朝的攻擊。

這一切,與皇太極突然發病有直接的關係。

自那次大宴群臣昏倒之後,皇太極身體突然急轉直下,從最初的流鼻血不停發展至全身無力、喘息困難,不過是一個月之間的事。此後一年間,皇太極為了養病,也是為了休養生息,停止了對明王朝劇烈地軍事打擊,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裏,將主要的工作放在了一件事上,那就是不斷給寧遠總兵吳三桂寫勸降信,想以和平手段徹底解決遼東問題。

最初寫勸降信的人是祖大壽,後來是洪承疇,一撥又一撥的勸降信寫出後如石沉大海,最後皇太極親自寫了勸降信,但吳三桂始終置之不理。

群臣不解,豪格多次詢問皇太極,洪承疇、祖大壽這樣的強手都能打得下來,何必對一個吳三桂如此上心,皇上竟然紆尊降貴,不斷親自寫信勸降?

皇太極道:"此人乃明朝最後一個可用之人,與之硬拚,又會多傷我士兵生命,如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合算的事。"

其實在他內心中,還有一些另外的算計。鬆錦大戰與明軍以硬碰硬,雖然取勝,但消耗兵馬、財力,也是開朝以來罕見的。至此不能再戰了,否則恐怕兵士會有厭戰情緒,更怕會傷了元氣。

他看得更遠的還有一步,那就是明王朝已經日薄西山,陝西流民已經發展壯大,北部江山,不用他動手,流民叛亂,已經夠明王朝收拾的了,自己正好借機休養,以逸待勞,坐收漁人之利。

皇太極想得非常準確,此時雖然遼東戰火暫停,但流民起義已經覆蓋全國各省,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起義軍,一路勢若破竹,攻克河南,特別是李自成,在河南收服了在當地頗有影響的俠客李岩,一路招兵買馬,攻取襄陽,並在潼關與曾和洪承疇齊名的孫傳庭決一死戰,一戰擊敗孫傳庭,大軍直取陝西。

遼東戰火稍歇,但中原戰火,從未停止。

就在這天時地利均有利大清王朝的時刻,一個突然的變數發生了,那就是皇太極的身體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積勞成疾,每況愈下,終於有一天,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明崇禎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夜,皇太極在批改一份奏折時,突然一陣眩暈,倒在了地上。

皇太極多次的眩暈症狀其實是中風的一種。滿族人久居遼東苦寒之地,每日裏的飲食結構比較單一,多為肉食,再加上皇太極本人嗜酒,又勤於政務,極少休息,所以才得了這種病。得了這種病本應該休息,但皇太極當時忙於鬆錦會戰,戰事結束之後又忙於繼續北進的計劃,每日裏又多酒色,故而中風症狀日益嚴重。

皇太極被人救醒時,全身無力,喝下幾碗參湯,又打開奏折繼續批閱,隻覺頭腦一陣眩暈,眼前金星四濺,侍從近在咫尺竟然看不清麵目,皇太極心中一驚,想:我連年征戰,從未有過絲毫倦意,但這一年來,卻屢有力不從心之感,莫非是大限將來之前兆?

不一會兒,莊妃聞訊進來,見皇太極坐在那裏發呆,不禁悲從中來,走過來輕輕按摩著他的肩膀,哭道:"皇上就是不聽我的,每日沒黑沒白地忙,剛才聽他們說起你又昏倒了,簡直嚇死我了……"

皇太極拍拍她的手笑道:"我沒事,千軍萬馬都走過來了,一點點小頭痛,又奈我何?"(雖然做了皇帝,但是皇太極其實並不太注重那些漢人皇帝的行文,在範文程與群臣麵前還可做做樣子,平時私下裏麵對家臣,仍是平時招呼,隻要不登朝論事,說話間就隨便了許多,那句自稱的"朕"也改成了我。)

莊妃將桌上的奏折統統卷起,道:"都是這勞什子害的皇上,讓大玉兒將這些全都燒了,省得他們讓皇上勞心。"

皇太極道:"說的什麼話?我不再看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