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屠龍(2)(2 / 3)

轉眼一個月的時間就在這扯皮中度過了,在事情並無進展的情況下,吳襄奉旨入朝。

崇禎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左門。

崇禎疲倦不堪地看著桌上的一份份奏折,隻一天工夫,各省報來的奏折已經堆滿了桌子,所有的內容幾乎全是涉及流民起事的,但這裏麵,卻有一個獨特的文件讓他看完以後,心裏有了別樣的感受。

吳襄悄悄地進來,見崇禎看得聚精會神,不敢多說話,隻輕輕地跪了下來。

崇禎並不抬頭,卻已經知道他來了,說道:"來人,賜座。老卿家年事已高,天氣寒冷,不可長跪。"

吳襄感激地道:"臣多謝皇上體諒,臣沒有事,跪著說話即可。"崇禎道:"不妨事。"早有人端了一個椅子上來,吳襄推讓不過,坐了下來。崇禎又道:"將朕平時常喝的雪花茶沏一壺來,請老卿家品嚐一下。"

吳襄急忙跪下道:"皇上恩典,臣何德何能,怎敢消受皇上的禦茶?"崇禎走下來,親切地拉住他的手,道:"老卿家父子為國鞠躬盡瘁,朕心裏一直十分感激,你也不必客氣了。雖然國家危難,沒有更多的禮物賞賜,但區區一杯熱茶,朕還是拿得出,也應該拿的。"吳襄連連稱不敢。

茶端上來,崇禎與吳襄進入正題,道:"朕匆忙間叫卿家過來,是因為近來國事頹廢,情景危急,我想老卿家也都知道了,陝西的流賊直驅中原,犯我京師,近來舉國上下,人心不穩,抗敵前線,敗績頻傳,朕心實憂之。特來召你,是想聽聽老卿家對此可有什麼高見?"

吳襄拱手道:"高見不敢說。臣近日聽說,滿人大營中皇太極病死後,一個六歲的孩子稱了帝,手下各旗主沒有執掌之人,已經沒有能力犯我中原,而今我軍正好借此良機,集結軍力,一鼓作氣擊之。才是正道。"

"不錯,"崇禎說道,"朕也想的這個道理。逆賊猖獗,勢如星火,這把火已經燒到京城之外,朕想把全國最精銳的兵力調來勤王,朕近日也與群臣商議,倒有一個主意,朕想調老卿家之子吳三桂將軍回師勤王,不知先生以為然否?"

吳襄聽了一驚,道:"然而我子負責鎮守寧遠,這可是遼東第一軍事重鎮,祖宗之地,尺寸不可棄,何況是寧錦防線的最後關口,棄關回師是拆東牆補西牆,臣以為萬萬不可。"

崇禎笑道:"老卿家剛剛說過,遼東方麵皇太極病死,一時半刻難成氣候,但李自成這邊來得又如此的緊急,孰重孰輕,隻能出此下策了。"

吳襄心念電轉,隻覺得心跳突然加速,他已經有一種預感,一個可以令自己父子飛黃騰達、發展壯大的機會千載難逢地就在眼前,於是不再謙遜,傲然地說道:"賊寇現在占據了陝西、山西,但他們未必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京城外圍,即使到達,臣以為隻要給臣的犬子吳三桂一支精兵,以犬子多年與後金國爭戰的能力,當可手到擒來。"

崇禎聽了這個大話,倒沒有表示出多麼欣喜,隻說道:"我聽說賊寇號稱百萬之眾,人數如此眾多,老卿家你能這麼容易地戰勝他們嗎?"

吳襄道:"兵行詭道。百萬之說,不過是個虛數,賊寇看似勢大,但缺乏統一的組織和指揮,多為烏合之眾。怪隻怪我大明軍隊,能打仗的太少,而統軍之帥,好使喚的兵更少,比如左良玉是個將才,可是他手下沒有自己的親兵,多用降將,這些人出爾反爾,殊無信義,所以處處受製;再比如孫傳庭也是個將才,但他所有軍士,多為陝西人,是逆賊的老鄉,也未必肯盡出全力。這兩位將才一敗一亡,我大明可用之人可用之軍已經越來越少。目前看來,隻有犬子的關寧鐵騎,是最精幹的部隊。若用關寧鐵騎,闖賊必將手到擒來。"

吳襄說這番話的用意其實深遠,吳三桂現在在各鎮總兵中首屈一指,但畢竟還沒有成為一等王公貴族,危難之時,抬高他的作用,也就是增加政治籌碼,正好也要利用這一籌碼向皇上多提條件,這也是借勢造勢的一個政治手段。

崇禎道:"老卿家說的關寧鐵騎如此了得,但不知與闖賊相比,你們的這支軍隊又能拿出多少人作戰?"

吳襄略一思索,離座叩頭道:"臣有一事相瞞,請皇上賜我死罪。"

崇禎被他搞得一愣:"卿家平身,你何罪之有?"

吳襄並不起來,跪著說道:"臣其實多年來一直有一事相瞞,臣的兵冊上寫著關寧鐵騎有人數八萬,但實際上,隻有三萬人。"

"三萬人?"崇禎大失所望,道,"這麼少?他們打仗能力如何?"

"這三萬人是臣的死士,不敢說能以一敵百,以一敵十是沒問題的,而這三萬人中,還有三千人最為精幹,這些人確能做到以一敵百,若將來與闖賊打硬仗,隻有他們最可用。"

"三千人?"崇禎失望到了極點,"三千人能當了多大的用處?人家號稱百萬,我們堂堂大明,竟然隻有三千人可用。"

"能有這三千人可用,也全是臣多年之累積而得。"吳襄此時抓住了崇禎的心理,悄無聲息間已經將剛才的口風轉了個,"這三千人不是兵,而是臣與臣子的兄弟、兒子,為了籠絡住他們,臣多年來節衣縮食,臣食粗糲,這三千人皆細酒肥羊;臣衣布褐,而這三千人卻是錦羅綢緞;臣所住不過一屋一宅,仆役不過十人,這些人卻都是高屋大院,役仆成群。"

崇禎大為不解:"不過是一些家人,卿家何必如此嬌縱他們?"

吳襄叩頭道:"皇上豈不知,自古有過養士一說。自古以來,凡養士,均是為得其死力相助。臣暗中養士,其實已經觸犯天恩,並有積蓄實力之嫌,臣知道太平盛世,此行為必為死罪。但臣為何甘冒這天下之大不韙,養士在家呢?臣隻信一條,今日臣舍命養士,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皇上您,是為了大明朝,臣傾其家產,得到三千個人心,臣絕不誇張,若要這三千人現在為皇上您去死,隻要皇上下個令,就馬上可以做到。試想我大明朝,若前線幾百萬將士人人有此信心,遼東也好,闖賊也好,拒之何由?所以臣才說,臣這三千人,每一人都可以一當十,縱然拿三萬人來換,臣絕不會換。"

崇禎點頭道:"不錯,你說得不錯,我大明朝就是缺乏能為國捐軀之人啊。那就依卿家之見,多養些死士報國,但不知多養些這樣的人,還所需什麼?"

吳襄低下頭來,一字一頓地說道:"古人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養死士要舍得工本,餉銀就是其動力所在。"

"餉銀?所需多少?"

吳襄沉默片刻,大腦飛速運轉之後慎重地說道:"臣之軍隊,目前尚需餉銀一百萬兩。"

"啊!"崇禎驚得手中杯子險些落地,"需要這麼多?"

吳襄苦笑道:"臣怕皇上受驚,還沒敢多說。這一百萬其實是遠遠不夠的,臣之三千死士,皆有數百畝上好良田,百金不在他們的眼裏。關外還有六百萬生靈要照顧,皇上若要臣多增加軍隊,多些死士,一百萬遠遠不夠,臣倒以為,若想再養三千人,還需一百萬呢!"

崇禎頹然道:"錢?都是錢啊!"算了一下,道,"我也不怕說實話給卿家,內庫現在僅存七萬金,金銀財物也不過二十萬兩而已。"

吳襄十分失望,道:"這麼少?"

崇禎長歎一口氣,將桌上的一份文書遞給吳襄,道:"請卿家看看這個!"

吳襄接過來一看,卻發現是一份傳單,上麵用紅漆寫著幾行大字,吳襄念道:"朝求升,暮求合,打開城門盼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管教大小都歡悅。"

崇禎苦笑道:"這是一份抄自闖賊軍中的歌謠,關中一帶,川貴幾省,傳唱不息。闖王來了不納糧,這是針對朕說的。寫這歌謠之人,聽說名叫李岩,是前朝尚書李精白之子,也算朝中重臣之後。這人居然反了,放棄萬貫家財,跟著逆賊行事,可見這李自成,也確有些手段。朕剛才一看這歌謠,才明白為何百姓對賊人網開一麵,甚至贏糧影從,實在是因為這幾年來,朕要他們納糧納得太狠了。但百姓愚鈍,他們哪裏體諒到朕的難處。朕豈不想效仿文景,做一個愛民的賢君?隻可惜,國庫空虛,國本薄弱,小民怎知沒有國哪有家的道理。國之不存,家又何在焉?!不納糧怎麼辦?我大明軍隊如何生存?我大明皇室如何生存?軍心渙散,皇室凋零,大明朝這可也就完了。卿家,現在這個形勢,你要我一下給你最少一百萬,我又怎麼能拿得出?"

吳襄歎口氣:"皇上就算一分餉銀不拿,臣也願以項上人頭與三千死士的人頭為皇上效忠,但隻怕,闖賊大軍壓境,三千人挺得一時,挺不了一世啊!"

崇禎思索了一會兒,道:"卿家也不必悲觀。卿家這就請回去,與吳三桂將軍說一聲,要他做好勤王的準備,官職我會提升他,餉銀我也會解決,請卿家給我一點時間,我自然不會讓你再為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