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的缺點一樣,如此準確地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禪語》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富商討了四個老婆:第一個老婆伶俐可愛,整天作陪,寸步不離;第二個老婆是搶來的,是個大美人;第三個老婆,沉溺於生活瑣事,讓他過著安定的生活;第四個老婆工作勤奮,東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記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遠門,為免除長途旅行的寂寞,他決定在四個老婆中選一個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四個老婆。
第一個老婆說:“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個老婆說:“我是被你搶來的,本來就不心甘情願,我才不去呢。”第三個老婆說:“盡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願受風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個老婆說:“既然我是你的老婆,無論你到哪裏我都跟著你。”
於是商人帶著第四個老婆開始了旅行。
最後,釋迦牟尼說:“各位,這個商人就是你們自己。第一個老婆是指肉體,死後是要與自己分開的;第二個老婆是指財產,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第三個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時兩人相依為命,死後還是要分道揚鑣;第四個老婆是指自性(萬事萬物不改變不生滅的特性)。人們時常忘記它的存在,但它卻永遠陪伴著自己。”
人生在世,很多東西都是最終要離開自己的,比如財產、愛人甚至是自己的肉體。隻有自性,永遠陪伴著自己,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自性自度,以情自我,做自己的主人。
不知最親切
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禪語》
五代高僧清涼文益禪師,浙江餘杭人,俗姓魯。7歲出家,20歲於越州開元寺受具足戒。
文益起初到福州參謁長慶慧棱禪師,很長時間沒能開悟。後來,他和道友紹修、法進三人結伴同行,打算去雲遊參修,不料,路過漳州地藏院時,天降大雪,無法行走,他們隻好在地藏院投宿。一天,三人正圍著火爐烤火,地藏院的住持羅漢桂琛禪師前來探視,問道:“你們打算到哪裏去?”
文益答道:“行腳去。”
桂琛又問:“為什麼事行腳?”
文益答道:“不知道。”
桂琛感歎道:“不知最親切。”
然後,桂琛坐下來,與三人談論僧肇的《肇論》,當說到“天地與我同根”時,桂琛問文益:“山河大地和你自己,是同是別?”
文益答道:“是別。”
桂琛豎起兩根手指,文益答道:“是同。”
桂琛又豎起兩根手指,便站起來離開了。
雪住天晴後,文益等三人向桂琛禪師辭行,桂琛將他們送到大門口,獨問文益:“你說這塊石頭在你心中,還是在你心外?”
文益答道:“在我心中。”
桂琛又問:“一個行腳的人,為什麼放一塊石頭在心中?”
文益被問得啞口無言,於是放下行李,決定跟隨羅漢桂琛禪師學禪。
文益剛跟桂琛禪師學禪時,他每天跟師父講述自己研學參禪的心得體會以及佛經的義理,每次都說得口幹舌燥,但桂琛總是靜靜地聽著。等他說完了,桂琛便淡淡地說:“禪教大法不是這樣的。”
最後,文益把腦子裏的東西都倒出來了,桂琛的評語還是“禪教大法不是這樣的”。文益無可奈何,隻好說:“師父,弟子已經無話可說了。”
桂琛便說:“如果談論禪教大法,一切都是現成,無所不在。”
文益當下大悟,從此,他不再談心得、義理,而是以平常心體悟真體本心。
文益晚年時,住持南京清涼院,故稱“清涼文益禪師”。跟他參學者不下千人。文益禪師去世後,南唐中主李壕諡之為“大法眼禪師”,因此後人稱他為“法眼文益”,又稱他所開創的禪法為“法眼宗”。
桂琛禪師說“不知最親切”,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開示。如果知道自己“不知”,恰恰是大知的開始。但文益並不知道自己不知,他還以為自己知道得太多了,每天想向師父證明自己,這實際上將一塊“大石頭”放在心上,到最後,把腦袋裏的東西倒光了,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淺薄無知。於是,心裏的一塊大石頭也落了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善於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棒打不回頭的漢子
謙虛是聖人本來的麵目,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謙卑缺乏智慧。
——《禪語》
唐代高僧德山宣鑒禪師,四川劍南人,俗姓周。20歲出家。他博覽經書,尤其精通《金剛經》,還為此經寫了一部注疏,名《青龍疏鈔》,當時人都稱他為“周金剛”。他強調隻有積累知識,才能遊刃自如,主張漸進。對於南宗的頓悟之說,德山心不服口也不服,聽說南方禪宗十分興盛,便說:“不知有多少出家人,花了多少年的功夫,去學佛的威儀和戒行,但都未必能夠成佛。南方這些小鬼頭,居然敢胡謅什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要搗毀他們的老巢,滅絕這些邪種,以報答佛恩。”
於是宣鑒挑著行李和他的《青龍疏鈔》,從四川出發去湖南。他不知行了多少路,終於到達了澧州。一天,他在途中遇見一個賣餅的老太婆在路旁歇肩休息。此時,饑腸轆轆的宣鑒見到香氣撲鼻的餅,垂涎三尺,於是上前買餅充饑。
老太婆指宣鑒挑著的擔子問:“師父,你這挑擔中裝的什麼?”
宣鑒自豪地說:“裝的是我寫的《青龍疏鈔》。”
老太婆又問:“是講解哪一部經的?”
宣鑒回答:“金剛經。”
老太婆說:“我有一個問題,如果你答得出,我就供養你點心;否則,請到別處去買。”
宣鑒自信地說:“好吧!請老施主提問。”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買點心,不知你點的是哪個心?”
宣鑒愕然不知所對,最初的那股氣勢,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於是老太婆擔餅便走。宣鑒急忙追上去說:“請問老施主,附近可有大德?”
老太婆回頭道:“此去五裏,有一位龍潭崇信禪師,你可去向他求教。”
於是,宣鑒來到龍潭崇信禪師處。他雖受挫折,但還是想露一手,於是問崇信禪師:“這是什麼地方?”
崇信答道:“龍潭!”
宣鑒說:“我早就向往龍潭,可是到了這裏,潭也不見,龍也不現。”
崇信溫和地說:“你非常辛苦,這裏就是龍潭!”
宣鑒默然無語,心裏有所領悟。從此,他乖乖地隨侍龍潭崇信禪師參禪。
有一天晚上,宣鑒站在師父座前,久久不肯離去。崇信禪師就問:“夜已深了,你為何還不休息?”
宣鑒就告辭回去,走到門口,又回來說:“外麵漆黑,學生初到,不知方向。”
崇信禪師點燃一支蠟燭給他,當宣鑒伸手去接時,崇信忽然把蠟燭吹滅了。宣鑒忽然大悟,立刻跪下來,向師父行頂禮。崇信笑問:“你看到什麼了?”宣鑒說:“弟子心光已亮,從此不再懷疑天下禪師的舌頭了。”
第二天,崇信禪師升上法座,對眾僧說:“你們中間有個漢子,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日後也將到孤峰頂上替我立道行法去!”這是誇讚宣鑒已經開悟了。
宣鑒自知已得到師父的心印,對於南方的禪宗也從輕視到敬服,立即將自己花費多年心血寫成的《金剛經注疏》堆放在法堂前,舉起火把說:“苦思冥想去窮究玄奧的理論,如同毫發懸於虛空。悟道的關鍵,卻像一滴水落入巨大的水坑。”說完,將著作燒為灰燼。
宣鑒悟道後,侍奉龍潭禪師30餘年。後來,他住持鼎州(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德山,故稱“德山宣鑒禪師”。
德山宣鑒禪師84歲時,安然坐化。
宣鑒一開始像個初出茅廬的武林小子,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打遍天下無敵手,誰知被一個賣燒餅的老太婆一槍挑落馬下。接著又挨了崇信禪師一記太極拳。
崇信禪師點燈吹燈,是告訴宣鑒要點亮心燈。宣鑒的心燈既亮,他寫的那部帶著無數偏見的《金剛經注疏》,自然就像廢物一樣。這個故事也可讓我們知曉“強中自有強中手”的道理,要認清自己,不要目中無人。
低調的人總是能夠正確認識、分析自我,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不以自己的短處與人家的長處相比,更不以自己的劣勢與人家的優勢相論。
大多數人都不喜歡那些隨時隨地把自己變成焦點的人,甚至有些人會想當場把這些愛炫耀的家夥的華麗外衣撕開,讓其露出醜陋的真麵目。盡管很多人都明白虛榮會招來別人的厭煩,可多數人還是不自覺地要顯示和炫耀自己的成績。因為,在潛意識裏,他們以為如果不炫耀,別人就會以為他們是愚蠢和窩囊的。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高調不能證明自己聰明,低調謙虛也不是向世人宣告自己無能。相反,炫耀和傲氣不僅不會帶來任何好處,反而可能會帶來滅頂之災。所以,很多成功的人都懂得適時地保持低調,以謙遜的態度對待世人,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更能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