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不僅有自五代吳越以來蔚為大觀的眾多寺觀祠廟,還有獨樹一幟的伊斯蘭教清真寺——鳳凰寺。鳳凰寺原名真教寺,也叫禮拜寺、回回堂。它是我國東南沿海最早建立的四大清真寺之一,和廣州獅子(懷聖)寺、泉州麒麟(清淨)寺、揚州仙鶴寺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清真寺。
悠悠曆史:宋元明清一脈傳
鳳凰寺坐落於杭州鬧市區中心的中山中路上,至今已有不下一千年的曆史。
據清順治五年(1648年)、康熙九年(1670年)、乾隆八年(1743年)和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該寺碑記的記載,杭州鳳凰寺的創建,可追溯到唐代。相傳唐武德年間(618—626年),埃及富商歐斯曼本·阿法尼為了便於杭州的穆斯林開展宗教活動,在羊壩頭出資建造了真教寺,但此說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據。然而,鳳凰寺內原收藏有六塊半宋代雕磚,磚上雕有阿拉伯文伊斯蘭教聖經《古蘭經》(一譯《可蘭經》)第三章第九十二和九十六節,磚側麵有“宋杭州定造京磚”戳記,這足以說明鳳凰寺至遲在宋代確已存在。當時,中國至阿拉伯海上交通非常發達,宋廷將廣州、泉州、杭州等城市作為國際貿易港口,並主動派遣官員四處招邀各國商人來華貿易。而阿拉伯人則占了外商的絕大多數,他們帶來了寶石、珊瑚、明珠、象牙、龍涎香、乳香等珍貴商品,再從中國采購絲綢、瓷器、茶葉等物品運回阿拉伯等地,從而形成了著名的“香料之路”。而有“東南第一州”之稱的杭州作為絲、瓷、茶的大宗出產地和集散地,自然吸引了大批阿拉伯商人。北宋初,官方在這裏設置了市舶司管理對外航運貿易。南宋定都杭州後,航海羅盤針已普遍為遠航船隻所使用,海上交通更趨活躍頻繁,外國使者、商人激增,朝廷專門創辦懷遠驛以事接待,不少來客寄寓杭州,其中的穆斯林聚居在今杭州中山中路保佑坊、文錦坊、羊壩頭一帶。鳳凰寺,正是由於他們宗教禮拜活動的需要應運而生的。元代,杭州是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國七大對外貿易港口之一。杭州與阿拉伯的貿易往來更加興旺,一些從“海上絲綢之路”前來經商的阿拉伯人便在此僑居,他們共同參與到杭州的城市建設中,為杭州社會的發展和曆史的進步作出了非凡的貢獻。
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鳳凰寺毀於戰亂。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敕賜重建。明景泰二至四年(1451—1453年)、清順治五年(1648年)、乾隆八年(1743年)和光緒十八年(1892年),鳳凰寺迭經重修,規模漸呈宏偉,尤以明景泰那次重修工程浩大。《杭州郡重修禮拜寺記》稱“視舊規為增廣”,鳳凰寺建築格局至此基本定型。
民國期間,鳳凰寺曾遭到嚴重損壞。出於支持當時政府辟建中心馬路(即今天的中山中路)的需要,人們拆除了鳳凰寺前大門、寺內高層望月樓和長廊等一半麵積,極大地破壞了鳳凰寺的完整形象。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鳳凰寺。1961年,鳳凰寺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鳳凰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撥款複建望月樓,使鳳凰寺功能日趨完善。
鳳凰寺勝景:回漢風格共此寺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那次大修之前,鳳凰寺一直叫真教寺或禮拜寺。大修後,這座千年清真古寺四周有了高五六丈的圍牆,大門口迎麵彩畫,有阿拉伯文匾額。第一進門廳為三層高樓,是當時杭州市區鶴立雞群的高層建築。門廳係用方磚砌築,中間開設穹形拱門,為典型的阿拉伯建築式樣。入門登樓,扶欄四望,視野廣闊,西湖、錢塘江和杭州城區曆曆在目,這就是著名的望月樓。望月樓專供伊斯蘭教齋戒月(希吉拉曆即伊斯蘭教曆或回曆的九月)月底或月初作觀察新月之用,以定齋月起訖的確切日期。當時有人登上望月樓俯瞰真教寺全寺後提出,寺重修後雄偉高聳的望月樓和穹形門似鳳凰之首,進門後的一條長廊如鳳頸,二門口上一對石雕蝸牛好似鳳爪,左右參差鬆柏恰如鳳毛,南北兩側房屋宛如鳳翼,前後禮堂禮拜殿形似鳳身,殿前兩側有水井各一,為一雙鳳目,而殿後修竹成蔭似鳳尾。如此看來,全殿布局像極了一隻引頸長鳴、展翅翱翔的鳳凰,何不叫它“鳳凰寺”呢!從此,“鳳凰寺”的美名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被人們所接受。令人痛惜的是,1929年,因為拓建馬路,國民黨浙江省政府及杭州市政當局竟下令拆毀了鳳凰寺門廳和望月樓,“鳳凰”的完整形象受到無可挽回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