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關係的基本特性
根據公共關係的定義,我們可以概括出公共關係的四大基本特性:客觀性、普遍性、長期性和動態性。正確認識這些特性,對於有效地開展公共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一)客觀性
公共關係是一種客觀存在,它的曆史與人類相互交往的曆史一樣悠久,盡管公共關係這個名詞直到1 88 2年才正式提出,從20 世紀起才廣泛運用,但是,自從有了人類,產生了語言,有了相互交往,就產生了公共關係。我們知道,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活動,但是,人類的生產活動,從來都不是像18世紀英國作家丹尼爾· 笛福的小說 枟魯濱遜漂流記枠 中的主人公那樣單個人與世隔絕的生產,而總是許多人結合在一起進行的社會的生產。社會發展史已經證明,人類在形成過程中就已有群居生活的本能,並結成了各種各樣的原始組織,他們在生產勞動的基礎上,彼此之間發生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如生產中的協作關係、分工關係、產品分配關係以及婚姻關係等等)。正是這種以生產勞動為基礎,按照各種關係結合在一起的人們的總體,才構成了人類社會。公共關係作為一種社會關係,當然是與人類社會同時發展的。概念的產生和使用是一回事,這種社會現象是否存在又是一回事。不能因為概念的產生和使用較遲,就否認早就存在公共關係這種社會現象。
(二)普遍性
公共關係的普遍性是由它的客觀性所決定的。既然公共關係是一種客觀存在,很顯然,那它隻有優劣之別,而無有無之分。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或者喜歡與否,它總是存在的。換言之,我們不能決定我們是否需要公共關係。事實上,社會中的每個組織都處於一定的公共關係之中,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創造或保持一定的公共關係。公共關係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必然要形成某種群體,因而也必然存在公共關係。
我們了解公共關係的普遍性和客觀性的特征,就能更好地正視它,適應它,自覺地改造它。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開展公共關係活動,運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建立和發展某種有利於自己組織的良好的公共關係。
(三)長期性
所謂長期性是指公共關係的形成與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論是良好的公共關係還是不良的公共關係,它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改變某種狀態的公共關係,也是如此。因為,公共關係的形成過程實質上是一定的社會公眾對有關組織的認知過程。社會認知是公共關係形成的前提。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社會認知是一個非常複雜而微妙的過程,它涉及認知對象、認知者及交往者情況等諸多方麵。認知對象的特點、認知者本身的特點(如經驗、性格、需要和思維方式)以及認知當時的社會背景(情境)都將對認知效果產生重要影響。由於上述各要素的交互作用,人們在認知過程中總要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偏差,如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光環效應、投射效應與仁慈效應等等。因此,要完成一個認知效果,改變一種認知效果,即達成一定的公共關係,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公共關係的長期性決定了公共關係工作的持久性。唯有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目標。
(四)動態性
社會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公共關係靠日積月累而形成,但是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說公共關係表示一種靜止的社會聯係狀態,是就某一時間來說的,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任何組織的公共關係都始終處於變動之中,正所謂“世態輿情如流水”。一個原來以優質的產品和周到的服務而博得的公眾讚譽和好感的企業,可能由於質量的下降而失去了公眾的信任,也可能由於他人的造謠中傷而損害了企業在公眾中的美好形象,最終與公眾處於一種不良的公共關係之中。例如,北京雪花電冰箱廠是靠生產高質量的名牌電冰箱———雪花電冰箱而聞名的,但是,在一段時間裏,這個廠卻沒有牢固確立用戶第一、質量第一的公共關係意識,致使在一個時期內產品質量大幅度下降,一時輿論大嘩,群眾議論紛紛,報紙批評,用戶怨聲載道,搞得滿城風雨,工廠信譽一落千丈。在企業形象受到嚴重損害後,這個廠的領導當機立斷,雙管齊下,一方麵狠抓產品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麵積極開展公共關係工作,邀請北京各大新聞機構的記者來廠參觀采訪,將本廠的整頓與改進質量的情況及時向社會公眾通報,使雪花冰箱的聲譽逐步回升。由此可見,一個組織與其公眾的優劣關係,經常處於變動之中,有的由好變壞,有的由壞變好。公共關係的動態性特征,決定了公共關係工作的經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