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1 / 2)

讓人道合於天道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因眾以寧所聞,不如眾技眾矣。而欲為人之國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國僥幸也,幾何僥幸而不喪人之國乎!其存人之國也,無萬分之一;而喪人之國也,一不成而萬有餘喪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下配。處乎無響,行乎無方。挈汝適複之撓撓,以遊無端;出入無旁,與日無始;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無己,惡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無者,天地之友。

賤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陳者,法也;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成於德而不累,出於道而不謀,會於仁而不恃,薄於義而不積,應於禮而不諱,接於事而不辭,齊於法而不亂,恃於民而不輕,因於物而不去。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人人都想當老大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因眾以寧所聞,不如眾技眾矣。而欲為人之國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

讓人道合於天道這一段,可以說把世人的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搞心理學的朋友,應該仔細看看這個,如果連這個原則都不懂,做心理分析就會走到一邊去。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作為凡人,作為對道沒有感覺的人,都會有一個通病,都喜歡別人讚同自己,厭惡別人反對自己。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嘛。都喜歡聽好聽的話,不喜歡聽不好聽的話;都喜歡聽別人誇自己,不喜歡聽別人批評自己。這是人之常情,也沒有什麼奇特處。但是如果在這些方麵過分了,自己隻能聽順耳之言,聽不得逆耳之言,就會帶來麻煩。我們愛聽順耳之言,別人捧兩句,拍兩句,舒服,這個是正常的,但是不能過,不能成了病態。

“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提出的意見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同和擁護,得到讚賞,如果我的意見提出來,大家都反對,都站在我的對立麵,那麼我心裏肯定不舒服。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以出乎眾為心也。”心理學講,人有幾個層次的需要:一是生存的需要,二是安全的需要,還有自我成就的需要等等。所謂自我成就,也就是成名得利嘛。“出乎眾為心”,每個人都想在眾人麵前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想要比人家高一截,那就需要“同於己。”大家要讚成我,大家要吹捧我,就不能出現“異於己”的現象;如果大家都在反駁我,大家都不喜歡我,我怎麼能夠出人頭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