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地區的公共藝術也形成了明顯的區域特色和文化個性。其中,北京地區的公共舞蹈活動具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並且有相對較長的發展曆史,已經成為北京這座城市的一張“動態”名片。作為一個城市參與性文化活動的主要類型,北京社區舞蹈的發展在原群眾舞蹈的基礎上,借力國家及北京市的有關文化促進政策,正在步入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從“公眾參與”到“共同創造”的新的曆史階段。
二 從“舞蹈生活體驗營”到“人人舞”:北京地區公共舞蹈對策的實踐研究
目前,北京地區已形成了以大中小學為基本活動空間的校園舞蹈群落、以城市群眾文化場館為基本活動空間的社區舞蹈群落、以及城市公園或街頭為基本活動空間的廣場舞蹈群落,另外,還有來自專業或非專業背景舞蹈人自發組織的旨在拓展舞蹈觀眾或者運用舞蹈進行社會推展的小微企業或工作室。可以說,在北京地區,由不同社會群體依據不同的支持機製所形成的各個層次的公共舞蹈群體已經初具規模,並形成相對獨立的藝術或文化個性。在其內在文化機理上,各類公共舞蹈活動也逐步從自發的、零散的,以健身為主要訴求的“邊緣藝術”群體,發展成為形塑不同文化認同的“創意共同體”。
基於此,我們主要通過社會調研和實踐研究等方式,對活躍在北京地區的“公共舞蹈創意共同體”進行了係統的梳理。初步調研數據顯示,在國家專業化舞蹈藝術體係之外,我國公共舞蹈體係已經漸成規模,並初步形成多元的舞蹈生態圈。在遍布北京大街小巷的各個公共舞蹈生活圈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自發形成的北京地區三大“舞蹈公園群落”。它們分別是:“紫竹院公園舞蹈群落”(北京舞蹈學院創意互動輻射區)、“陶然亭公園舞蹈群落”(中央芭蕾舞團創意互動輻射區)和“北海公園舞蹈群落”(北京後海文創時尚街區)。
盡管在行政隸屬關係上,活躍在這三大舞蹈公園的舞蹈隊分別屬於不同社區,其研習的內容也涉及民間、國標、太極等不同的舞蹈或準舞蹈形態,但是其共同特點就是以自主、自發的形式,在曆史演變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文化追求、活動模式和展示平台,呈現出比較自覺的文化意識和組織形態。通過剖析其曆史成因、輻射機製、文化構成、活動特點和運作機製,筆者發現,這些“舞蹈公園群落”在逐步“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和運作方式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另外一個文化群體的創意輻射與影響,並借助地緣優勢形成了兩種舞蹈文化並置的公共舞蹈空間模式。
下麵僅以“紫竹院公園舞蹈群落”為例,對北京現有社區舞蹈的“互塑共生”進行剖析,以期找到公共舞蹈育成與創新的潛在規律。所謂“紫竹院公園舞蹈群落”,主要指的是以紫竹院公園為代表的舞蹈社會群體。這個公共舞蹈群體常年在紫竹院公園的不同區域內活動,成為與我國國家級舞蹈院校——北京舞蹈學院比鄰而居的另外一道特色鮮明的舞蹈風景。盡管舞蹈風格迥異、運作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因為與北京舞蹈學院等專業性舞蹈教育和演出機構的地緣關係,原本在兩個體係內運轉的兩個舞蹈圈層形成了彼此呼應的一個全新的共生格局,兩個舞蹈圈層的彼此“觀看”關係逐步從“自發”走向了“自覺”:一方麵,紫竹院公園的自發的公共舞蹈活動跟北京舞蹈學院在這個空間的自然生存和延展有一定的內在精神聯係,而另一方麵,北京舞蹈學院也因為“紫竹院舞蹈公園”的實質性存在而自覺不自覺地關注到了公共舞蹈的存在與發展。
我們知道,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舞蹈沿著職業舞蹈和業餘舞蹈兩條路線[1],逐步演化成了兩個“舞蹈世界”。前者以北京舞蹈學院和專業院團為代表,後者以群眾舞蹈、校園舞蹈和廣場舞蹈為代表。盡管在人員構成、劇目共享等層麵上,這兩個“舞蹈世界”始終存在多元的溝通渠道,並且形成了互助、互動的曆史傳統,但是由於操作目的、評價標準和接受機製的差異,特別是專業舞蹈的繁榮發展,兩個“舞蹈世界”的文化差距逐步被拉開。其結果就是,由於缺乏資源和專業創意力量的持續投入,外表紅紅火火的群眾舞蹈似乎演變成了難登大雅之堂的低端的業餘舞蹈,而隨著專業隊伍增長和軟硬件投入的增長,專業舞蹈則成了“高、精、尖”的精英文化的代名詞。久而久之,兩個“舞蹈世界”之間的距離逐步拉大。
近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變:首先,在藝術教育領域,以北京舞蹈學院早期職業化教育為龍頭的精英化、專業化舞蹈藝術教育體製受到衝擊,商業藝術培訓遍地開花、公共舞蹈活動蓬勃發展,中國舞蹈的大眾化時代已經來到。其次,在劇場舞蹈藝術方麵,以民族藝術和芭蕾藝術為主導的專業藝術院團精英化藝術生產機製,也逐步讓位於舞蹈藝術演出、娛樂歌舞演出、旅遊演出和特色化創意藝術演出等多元格局並重,中國舞蹈的泛商業化時代也已來臨。最後,在藝術觀眾拓展方麵,以國家大劇院等少數藝術機構為龍頭的長線藝術拓展體製收到更多關注,受眾研究超越了傳播學、藝術營銷學的傳統疆域,逐步擴展到社會拓展和企業社會責任及企業文化建設領域,中國舞蹈的藝術民主化時代即將來臨。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帶領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係的研究團隊從觀眾拓展角度切入,開始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對策等兩個層麵,對於打破兩個“舞蹈世界”的曆史性壁壘、建構基於城市街區的舞蹈創意互塑共生機製進行了多層次的對策研究。其中,舞蹈社會拓展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是我們還在繼續進行的一個係列性實踐研究項目:2011年7月,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係推出首屆“舞蹈生活體驗營”——藝術節演出觀眾拓展係列活動,組織了為期兩日的舞蹈觀眾拓展現場交互活動。該活動主要以紫竹院公園舞蹈隊等社區、廣場舞蹈群體和北京舞蹈學院師生專家團隊為主體,進行了以“城市文化活動和身心策略”為主要議題的四個單元的現場共舞實踐交流活動;2012年6月,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係與萬泉新新家園居委會共同組織了一場以“北京舞蹈學院來串門”為主題的舞蹈拓展交流活動;2012年12月28日,北京舞蹈學院與北京市西城區天安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合作推出了主題為“人人舞”的現場舞蹈拓展活動。至此,我們在實踐研究層麵,將兩個“舞蹈世界”的創意溝通機製鎖定在“人人可舞”、“人人愛舞”、“人人創舞”等三大主題上,並希望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係統提煉出兩個“舞蹈世界”合力建構中國特色的公共舞蹈創新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