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垃圾上的“使用說明”(1 / 1)

劉衛

我和貿易小組的老郭在倫敦商業街的一家酒店入住。身處異國他鄉,老郭仍不改早上跑步的習慣。那天早上,怕跑迷了路,他硬拉上我“作陪”。

倫敦這著名的“霧都”果然名不虛傳。淩晨,教堂的鍾聲響起,幾輛紅色的雙層巴士裹著霧靄在空曠的大街上穿行。跑著跑著,老郭突然停下來,指著路邊的一堆垃圾說:“你看,這些是什麼?”

抬眼望去,街邊有幾座帶花園的別墅,窗口透出柔和的燈光。我們說不定“誤入”倫敦富人區了。

路燈下,我們細看眼前的垃圾。它們其實不應該被稱為“垃圾”:長沙發上有墊子,沒看出有破洞,用手試探了一下,彈性十足;酒櫃的式樣雖然有些老,但依舊光鮮;一台電腦配有鼠標和鼠標墊,上麵甚至附有一張“使用說明”;幾個結實的紙箱裏裝著掉了少量毛的雞毛撣子、底部缺了一小塊兒瓷的盤子、有少許鏽痕的廚具、修整花園用的小鏟等。它們被放入紙箱前,主人顯然進行過認真清理。

不遠處還有一堆舊物,隱約可見有兩個人在挑選。他倆嘀咕了一陣後,把其中一些東西搬進車裏。

第二天,我們和華商羅先生談及此事。羅先生解釋說,倫敦的富足家庭,即使扔東西也很“紳士”。被認為過了時但還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在天黑後被打好包,不事張揚地擺放在門前或街邊,一些經濟窘迫的人或新來的移民可趁天亮前來“掃貨”,扔東西的人和撿東西的人都保住了麵子。挑剩的東西由市政部門的專用車及時拖走,並清掃場地。天亮後,街道依舊很幹淨,誰也不會知道這裏開展過“舊貨認領活動”。

羅先生說,英國人處理舊物有幾種途徑:一是悄悄地扔掉;二是拿到跳蚤市場去賣,泰晤士河邊就有這樣的市場;三是送給慈善機構——人們把不要的東西清理好,裝入教會提供的塑料袋或紙箱,擺放在門前,由專車拖走送給需要的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