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韓國人的文明細節(1 / 1)

王泉根

在韓國的日子裏,我經常會被一些細節所感動。細節是微小的、具體的,但它卻連通著人心。

那天,我第一次給韓國的大學生講課。下課時如同在國內一樣,習慣地說了一句:“今天就講到這裏,現在下課。”正準備離開講台,下麵幾十個學生齊刷刷地說:“老師辛苦了,謝謝老師!”我以為是初來乍到,學生表示禮貌,沒有在意,不料以後每次下課都是這樣。聽著這聲音,你怎麼會不感動?在校園,我時常會見到學生向老師彎腰問好,甚至有學生之間互相彎腰招呼的現象。有一次,我問一位男生:“剛才那位女生怎麼要向你彎腰?”這位男生得意地說:“我是高年級的,是師哥,她比我低一級,是師妹,師妹當然要尊重師哥。”

周末的一天,一男生陪我去首爾東大門市場購物,中午時,我請他一起吃便飯。飯菜都已擺好了,我招呼他用餐,見他依然規規矩矩地坐著不動,我動筷子以後,他才動筷。以後我在學生寫的《中韓飲食文化比較》的作業中,發現有不少學生都這樣寫道:“在韓國吃飯,一定要先等長輩動筷,晚輩才能動筷。”

在韓國大大小小的餐館,包括學校的餐廳,一律使用金屬筷子。原來韓國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認為一次性消費浪費太大,不利於生態環保。韓國人飯後有飲水(不是喝茶)的習慣,所有餐廳的水杯也都一律是金屬杯子,不提供一次性的紙杯。

我在首爾遊覽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光化門等古跡時,發現所有的地麵都是黃色的硬土。為什麼要鋪成黃土地麵呢?一位曾經獲得北師大中文係博士學位的成鈞館大學教師對我這樣說:“曆史要用細節來體現。你如果在參觀古跡時,腳下踏著的居然是水泥路而不是黃土路,你還會有曆史的感覺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