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三論文人相輕\(3)(2 / 3)

注釋:(1)本篇最初印入《文學百題》一書。

文學社,即《文學》月刊社。《文學》月刊,傅東華、鄭振鐸編,一九三三年七月創刊,一九三六年七月第七卷起由王統照接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停刊,上海生活書店出版。該社曾擬定有關文學的問題一百個,分別約人撰稿,編成《文學百題》,於一九三五年七月由生活書店出版。

(2)《新唐書藝文誌》《新唐書》係宋代歐陽修等撰。其中《藝文誌》四卷,是古代到唐代的書籍的目錄。

(3)《四庫書目》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參看本卷第59頁注(11)、第139頁注(3)。

(4)《漢武故事》一卷,相傳為漢代班固或南朝齊王儉著,所記多係關於漢武帝的傳說。《西京雜記》,六卷,相傳為漢代劉歆或晉代葛洪所著,所記都是漢武帝時雜事。《搜神記》,二十卷,相傳為晉代幹寶著,內容都是神怪故事。《續齊諧記》,一卷,南朝梁吳均著,內容也是神怪故事。(按"齊諧"出於《莊子逍遙遊》:"齊諧者,誌怪者也。")(5)劉癲(887-946)字耀遠,涿州歸義(今河北雄縣)人,後晉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所監修的《唐書》,通稱《舊唐書》,共二百卷。其中《經籍誌》二卷,是從古代到唐代書籍的目錄,內容較《新唐書藝文誌》簡略。

(6)《隋書經籍誌》《隋書》,唐代魏征等撰。其中"十誌"部分,題長孫無忌撰。《經籍誌》,四卷,是繼《漢書藝文誌》後又一部古代文獻總錄,除著錄當時所存的著作以外,還附載一些已亡佚的書,並論述學術的源流。它采用經史子集四部的圖書分類法,一直沿用到清代。"遠覽馬《史》班《書》,近觀王阮《誌》《錄》;挹其風流體製,削其浮雜鄙俚,離其疏遠,合其近密;約文緒義,凡五十五篇。"是《隋書經籍誌》引論中的話。

(7)王儉(452-489)字仲寶,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目錄學家。他在南朝宋明帝時任秘書丞,依劉歆《七略》撰《七誌》四十卷,記錄古今圖書,分經典、諸子、文翰、軍書、陰陽、術藝、圖譜七類,道、佛附見。此書已失傳。

(8)阮孝緒(479-536)字士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南朝梁目錄學家。《七錄》是他所輯錄的古今書籍的目錄,共十二卷,分內外兩篇:內篇為經典、記傳、子兵、文集、技術五錄;外篇為佛法、仙道二錄。現僅存序言和分類總目,載在唐釋道宣編撰的《廣弘明集》一書中。

(9)《燕丹子》《隋書經籍誌》著錄一卷,不著撰人。內容是關於戰國燕太子丹的故事,大都係輯錄古書中有關燕丹和荊軻的文字而成。

(10)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學家。南朝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爵為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所撰《世說》,即《世說新語》,參看本卷第173頁注(3)。劉孝標(462-521),名峻,平原(今屬山東)人,南朝梁文學家。他為《世說新語》所作注釋,征引廣博,為世所重。

(11)《郭子》東晉郭澄之著,《隋書經籍誌》著錄三卷。《笑林》,三國魏邯鄲淳著,《隋書經籍誌》著錄三卷。殷芸(471-529),字灌蔬,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南朝梁文學家。所著《》,《隋書經籍誌》著錄十卷。《水飾》,隋杜寶著,《隋書經籍誌》著錄一卷,不著撰人。這四種書唐以後失傳,魯迅《古鉤沉》中各有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