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戰無情,具有百年輝煌曆史的企業有時也竟然會在短短十幾年間就慘敗於後來崛起的新秀之手:後起之秀們之所以能取勝,關鍵在於他們對競爭對手的情況了如指掌,同時又對自己的優勢和缺點有很清醒的認識。
精明的日本人善於避實擊虛。精工集團在與瑞士名表“歐米茄”競爭中屢處下風,遂將目標轉向石英表以期突破。石英表的運行機理是在石英上通人電流,使其發生伸縮性規律振動,然後將此振動以電氣的方法連結馬達來劃出時間。從振動的精確性來說,機械表根本無法與石英表相比。隻要擁有耐震的能力,石英表計時並不受溫度等變化的影響,能達到十分精確的程度,當精工表在1968年參加紐沙貼夫天文台的鍾表比賽時,15塊精工牌石英表的參賽成績令考評者啞口無言:瑞士表都排在了日本精工表的名次之後。這恰如當頭挨了一悶棍,瑞士人久久無法回過神來。在沉重打擊下,瑞士廠商憂心仲忡,坐立不安,直到第二年才把得分表寄往日本,同時不公開名次,並宣布從此停辦紐沙貼夫天文台的鍾表競賽。這意味著有著百年輝煌曆史的瑞士鍾表黃金時代已宣告結束。
紐沙貼夫天文台“比武”的失敗,使瑞士人丟盡了麵子。為了雪恥,為了有朝一日能奪回失去的自信和榮譽,瑞士人一味追求機械鍾表的極致和高精確度,而忽視了競賽鍾表耐性差,成本高等難以商品化的缺點,他們剛從慘敗中逃出,卻又步入了誤區。日本精工集團則恰好相反,他們沒有居功自傲,而是迅速轉移思路,準備將競賽的成績轉化為生產力,作出了將石英表商品化的戰略決策。這樣,大賽中獲得的知名度又為產品大規模生產和走向市場鳴鑼開道了。
日本精工集團規定了明確的目標:“生產大眾化,小型化的石英表”。1967年,在日本東京舉辦的新產品發布會上,展出了外表直徑30毫米、厚3.5毫米的石英表——精工355Q。這在當時是件重大的事情,整個鍾表業界為之震動。其實瑞士的鍾表中心CEH開發石英鍾表比日本早,但到了1968年才開始出售產品,遲到了半年。而此時精工表已經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瑞士鍾表廠家又失去了一次扼殺精工表的機會。
不久,“石英10年黃金時代”到來了。這10年間,石英技術發展至一個極限,精工超薄石英表9320A獨領風騷,厚度僅有0.9毫米,比錢幣還薄。特殊高性能的水銀電池隻有0.95毫米,隻超過驅動器0.05毫米,使石英表薄形化取得了飛躍發展。精工集團領導階層的決策是英明果斷的,石英表終於成為鍾表業的主流,高質量的精工表在市場上所向披靡,盛銷不衰。此後,精工集團進入了鼎盛時期,一鼓作氣,乘牲開拓,在國際市場上勢不可擋。
人貴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優點就要充分將它發揮出來,熟知自己的缺點就千方百計地去克服,並超越對方。做人如此,經營企業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