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66.2%,2004年外貿依存度80%,這樣的數字是否真實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國際經驗表明,僅從數字上,從貿易總量上考察外貿依存度的高低並不能科學地說明問題。要正確認識外貿依存度,除了對貿易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加以比較外,還必須具體分析對外貿易過程中若幹相關因素的表現。其實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實際上並沒有名義數據那樣高。
多年來,我國外貿出口較多依賴美歐和以日本、香港地區和東盟為代表的亞洲市場,新興市場的市場份額增長一直偏低。2003年,出口僅對美國市場的依存度已接近40%,對外貿易實現“市場多元化”戰略仍任重而道遠。在外貿目的地集中的情況下,一旦主要依賴市場發生不能預期的各種變化因素,將直接作用於我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根據商務部列舉的數字,我國一些產品過於依賴國外市場,如服裝和鞋類的出口依存度為71%,DVD機84%,摩托車63%,照相機56%,電冰箱47%,彩電46%,空調42%。目前,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對外貿易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呈現增長趨勢,這增加了防範對外貿易風險的難度。
另外,我國對外貿易中,傳統的一般貿易方式與加工貿易相比呈現下降趨勢。而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對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由於目前的加工貿易方式多是產品初級加工,使得資源性產品和能源性產品的使用數量劇增,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國內資源和能源供應的壓力。
據世界銀行按購買力平價估算,人民幣彙率應該為4元人民幣兌1美元,如果照此計算的話,我國外貿依存度將減少一半,2003年僅為30%。2004年也就是40%的水平。
現在我們的對外貿易排名雖然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但是整個份額來講,相對來說並不是特別大,當然這跟中國整個經濟總量是有關係的,因為中國總的經濟總量來講,現在還屬於一個發展中國家。一方麵我們應該看到改革開放特別是在開放中,2009中國出口達到12016億美元,達到世界第一,這不過是一個裏程碑,我們出口的商品技術含量還是比較低的,勞動力密集性商品所占比重過大。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說:“出口規模處於世界第一,也就是一個總量而言,但是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還需要優化,中國產品出口背後的自主創新能力還需要加強,我們出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需要提高。”
而且,過高的貿易順差必然會導致內需不足。據分析,一個大國的經濟發展促進因素,國內消費應該占主導地位,達到70%左右。比如美國國內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達到78%,日本更高,占85%,而中國卻相反。
要正確認識和理解我目前外貿依存度問題,除了以上因素的分析,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如人民幣彙率變動情況、我國GDP構成的差異(服務貿易進出口數額相對較小)等。通過上述因素的簡單分析,我國外貿依存度實際上並沒有名義上的數據那樣高。但是,我們仍然需要重視一些主要因素對於外貿依存度的影響並宜及早著手解決。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已經使中國對外貿易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國際經濟摩擦的時代,貿易摩擦已經變得頻繁化、常態化;進口產品的高依存度將可能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安全;能源和原材料進口幅度大增演化為所謂“中國威脅論”的一個論據,我們必須清醒麵對過高外貿依存度對國內產業發展的可能影響。
龍永圖秘書長說:“怎麼理解依存度的問題,看你用什麼彙率,要結合這個彙率水平怎麼樣,如果算成購買力的彙率的話,外貿依存度的指標馬上要降低,甚至是三分之二,可能達到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