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明“錢”的民俗事狀和文化象征,有必要回顧“錢”的曆史發展軌跡。

在中國古代經濟生活中,曾經以牲畜、織品和海貝等作為交換活動中的一般等價物。春秋末期,金屬鑄幣出現。這一曆史性的進步是以金屬原材料的價格變化和金屬冶鑄技術的進步為條件的。從春秋時期到清代,兩千多年間,錢幣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先秦時期以青銅製的刀幣和布幣為主,也流通銅質圜錢和銅貝,還有金餅和金版。從秦代到清代,則主要通行銅質圓形方孔錢。而自宋代到金、元、明、清時期,則又有紙幣和銀錠與銅錢並行。

中國古代錢幣大多為金屬鑄幣,其形狀、大小、重量、成色各有規範,上麵大多鑄有文字標記。

錢幣對於考古學中遺跡和遺物的年代斷定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是研究古代經濟生活史和社會文化史的重要資料。

在中國古代沿用年代最為長久的銅幣,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域,也曾經出現過不同的形製。

春秋末年,晉地和周地開始通行帶銎的銅鏟形錢幣,這就是布柄帶方銎的所謂“空首布”。三晉地區和周地、燕地廣泛使用的是柄不帶銎,為銅片形狀的尖足、方足或圓足的“平首布”。三晉地區和燕地的布幣上,往往鑄有城邑名稱,常見者有晉陽、安邑、離石、藺、皮氏、蒲阪、襄平等。所見縣邑名多達一百多個。

戰國時期齊地、燕地和趙地通行的貨幣是刀幣。齊地的刀幣上麵常見齊、安陽、即墨等地名。燕地和趙地的刀幣比齊刀形製略小。燕刀上鑄有一“明”字,俗稱為“明刀”。趙刀上則有邯鄲、白人等地名。

楚地曾經通用銅質貝形幣,錢上也有一兩個字,俗名“蟻鼻錢”。

三晉地區和周地最早出現了圓孔的圜錢,後來齊地、燕地、秦地也開始鑄造圜錢,然而將圓孔改為方孔。

由於銅質的圓形方孔錢幣通行的時期最為長久,應用的範圍最為廣泛,長期以來,民間所說的“錢”,主要是指這種銅幣。

戰國時期,秦國已經通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秦始皇實現統一後,廢除刀布,以半兩錢作為秦王朝的法定貨幣。半兩錢有錢文曰“半兩”,重十二銖。文獻記載說“重如其文”,但是從發掘出土品看,其實並非如此。西漢初仍然通用半兩錢,據史書記載,呂後時所鑄半兩錢重八銖,漢文帝時所鑄半兩錢重四銖,甚至還出現過極為輕薄的直徑僅1厘米左右的半兩錢,後世稱為“榆莢錢”。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始行五銖錢,直徑2.3厘米,重五銖,合今約3.5克。據說從漢武帝到漢平帝,鑄造量達280億枚。五銖錢的通行,標誌著中國貨幣製度史上的重大變化。從此到西漢末,幣製不複改變。王莽代漢,建立新朝,以複古為政治原則,曾經發行刀、布以及“大泉五十”、“貨泉”等圓形錢幣。

東漢初年恢複使用五銖錢,一直沿用到東漢末年。西漢末年和東漢末年,都曾經出現過沒有邊郭的所謂“剪輪錢”。東漢後期市麵還曾流行被鑿去錢心的“□環錢”,反映當時社會上鑿錢取銅現象之普遍。魏晉南北朝時期,市場上多以穀帛等實物交易,或使用金銀作為一般等價物,因此錢幣的需求量明顯減少。不少政權雖然也鑄造各種錢幣,但發行量相當有限。而漢以來曆朝鑄作的各種舊錢,長期以來一直在社會上流通。隋統一後,仍然鑄造五銖錢,然而其形製特點有所變化,其突出特征是邊郭較寬。

自漢武帝時代鑄作五銖錢直到隋代,七百多年間,五銖錢長期是通用貨幣的主體形式。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鑄“開元通寶”。這是中國古代幣製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後,錢麵不再以“兩”、“銖”等文字明確標示法定重量,而代之以“通寶”或“元寶”一類名稱。於是,出現了前引沈周詩句所謂“四字編年代代詳”的情形。唐高宗時鑄“乾封泉寶”,唐肅宗時鑄“乾元重寶”,這兩種錢發行數量都較少。從唐玄宗到唐武宗時,仍鑄行“開元通寶”。唐武宗又鑄“會昌開元”,背麵有京、洛等字以標記鑄作地點。“開元通寶”是唐代主要的通行貨幣。這種貨幣銅質優良,鑄工精整,流傳下來的實物數量很多,可以證明唐代貨幣經濟繁榮發達的曆史。

五代十國各地方政權所鑄造的錢幣多達三十餘種,常見者有後周的“周元通寶”和南唐的“唐國通寶”等。但當時不少貨幣質量相當低劣。

宋王朝建立之後,隨著經濟水準的日益上升,貨幣需求量也不斷增長。據說宋神宗時每年鑄錢多達五百多萬貫,創曆代鑄錢的最高紀錄。南宋鑄錢數量也相當大,因而兩宋銅錢傳世者甚多。宋代錢幣體現出若幹新的特點。例如,年號錢品種極多,從宋太宗鑄“淳化元寶”之後,各代皇帝幾乎每改元一次便要鑄造標記新年號的錢幣。這一特征對元、明鑄錢有很大的影響。同時鑄作大小不同的錢,也是宋代錢製的特點之一。小錢為小平錢,和開元錢相當。較大者為折二、折三,即合小平錢2枚或3枚,還有折五或當十者。宋錢形製的特征之一,還表現為錢文書體的多樣化,從篆體到隸、楷、行、草諸體,形形色色,生動多樣,有時還用皇帝的親筆,即所謂禦書體,如出現於崇寧、大觀錢上的瘦金體,就出自宋徽宗趙佶手筆。貨幣鑄造能夠與書法藝術相互結合,也是宋代文明發達的例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