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使用紙幣較多,因此鑄錢較少,民間多用舊錢交易。傳世元錢有“至大通寶”、“至正通寶”等。
明代洪武年間鑄“洪武通寶”。明王朝和元王朝一樣發行紙幣,所以明中期鑄錢甚少。從嘉靖、萬曆到天啟、崇禎,鑄錢數量較以前有所增多。
清代沿襲明製,在各地設局鑄錢。康熙、乾隆時國庫富足,錢幣製作質量也比較好。到清代晚期,隨著國勢的逐漸衰弱,錢幣形製也逐漸趨於濫惡。
兩千多年以來,不僅鑄造技術有發展,錢的合金成分也隨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我們根據文獻記載以及對實物化驗結果得知,從先秦到唐、宋,幣材為鉛錫青銅,鉛含量為1/5或1/3左右。明代則開始摻入鋅而成為黃銅。
除銅幣外,中國古代還曾經流行過鐵錢、鉛錢、金銀、金銀錢、紙幣。南北朝以後甚至還有外國錢介入國內市場。
考古發掘獲得的資料告訴我們,中國鑄造鐵錢大約始於西漢,漢墓中曾發現鐵半兩錢。此後王莽時有鐵製的“大布黃千”,東漢晚期有的墓中還曾出土過鐵五銖。南朝蕭梁政權曾經較大量地使用鐵錢。五代十國時南方各地鑄用鐵錢尤為普遍。如閩王審知鑄鐵質“開元通寶”,楚馬殷鑄鐵“天策府寶”、“乾封泉寶”。到兩宋時期,使用鐵錢已經成為一種製度。北宋時銅鐵錢曾經並行,明確規定四川專用鐵錢,陝西、晉南一帶銅鐵兼用。南宋時鐵錢鑄造量甚至超過北宋。鉛錢在漢代已經出現,然而並非通貨。五代王審知又鑄鉛“開元通寶”錢。廣州地區曾經出土南漢劉龑所鑄“乾亨重寶”鉛錢。
中國以黃金作為鑄幣材料,可能始於東周時期。《國語·晉語二》和《墨子·號令》都說到以“鎰”為單位計量的黃金。考古發現的實物金幣大致有金版與金餅兩種。金版數量最多,金餅次之。金版多為零散的碎塊,完整的極少,大多數鈐有印文,而以“郢爰”、“陳爰”等字樣較為多見。金版使用時可以分割成小塊。其流通範圍僅限於楚地。金餅為圓形或馬蹄形,通行於楚國和其他國家。金餅無疑也是楚國金幣之一。然而其數量遠遠不如金版,而且所發現的大多為碎塊殘片,完整者罕見。形狀大都為扁平的圓餅,形狀似龜,上部隆起,底部平整,又有實心與空心的兩種。大部分金餅沒有鈐印文字,少數有文字標明鑄地。據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包金箔的鉛錫餅,以及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陶餅等冥幣的分析資料,楚國至遲在戰國中期就已經鑄行金餅。河南扶溝與陝西鹹陽出土的金餅含金量都在95%以上,有的達到98%。已發現的金餅碎塊大多呈半圓、扇形、三角形或楔形等,屬於稱量金幣,使用時是從圓周部分向圓心部分切割的。西漢時期的金幣有餅狀的麟趾金和馬蹄金。白銀鑄幣也始於戰國,然而不如金幣通行之普及。從唐代開始,流通領域中使用白銀愈益普遍。宋代白銀開采量顯著增加,官府支付已經以白銀為主,銀幣已成為國家法定貨幣的一種,民間與官方普遍使用。不過,白銀在宋代尚未充分獲得價值尺度及流通手段這兩種基本職能。此外,宋代宮廷還曾經鑄造過許多金銀錢,用於賞賜、饋贈、殉葬等,也作為服務於禮俗儀式的“洗兒錢”及“撒帳錢”等。宋代銀幣形式由過去的長條形變為錠形,也即後來所說的元寶。金、元、明沿用此製。自明英宗時起,白銀已體現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兩種基本的貨幣職能。明代後期,白銀終於成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銅錢為輔的銀、錢並行的貨幣製度。
回顧錢幣的曆史,可以了解中國經濟史和中國社會生活史的基本脈絡,也有助於認識人們感興趣的有關的民俗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