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於中原諸國的是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所以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鏟狀銅幣的製作,說明作為當時先進生產工具的鏟的形狀,曾經被看作財富增值的一種象征。
以早期的空首布為例,柄上保留有銎,仿真性極強。其實是作為農耕工具的鏟的縮微形式,也可以看作鏟的袖珍的模型。
李學勤先生曾經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一些青銅鏟,早有學者主張是貨幣,甚至收入錢譜,但沒有確實證據。”實用青銅鏟和鏟狀銅幣之間甚至難以界定,可見兩者是何等相似。
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有的學者認為,當銅幣出現後,人們因為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然稱銅錢為布。
也有的學者認為,布,實際上是錢“之”的同音字。
《周禮·考工記·□人》寫道:“段氏為‘器。”漢代學者鄭玄解釋說:器,田器,錢“之屬。’”,在《釋名·釋用器》中寫作“鑮”:“鑮,亦鋤類也。鑮,迫也。”明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鋤“》中寫道:‘凡治地生物,用鋤、’之屬。”潘吉星注,鋤草用的寬口鋤。
刀幣也是中國古代曾經通行的錢幣。
刀幣形製模仿的原型是很明確的,通常以為仿照環首小刀形狀鑄成。《管子·國蓄》說:“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鹽鐵論·錯幣》也寫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布。物極而衰,終始之運也。故山澤無征,則君臣同利。刀幣無禁,則奸貞並行。”
所謂“夏後以玄貝”,指出了貝幣流行的曆史事實。早期曾經通行以貝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經濟製度。後來出現銅貝,是作為貝的仿製品進入流通市場的。銅貝一般為橢圓形,通高約1.8厘米,重約3克,正麵有陰文的“君”、“折”等字,人們稱之為“蟻鼻錢”。蟻鼻錢是楚國特有的一種銅幣,狀似海貝,絕大多數都有陰文字,連同穿孔看起來好像詭異的麵容,因此俗稱“鬼臉錢”。目前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山東、陝西、江蘇和浙江等地區都有發現,且除極少數無文字外,絕大部分都有文字。最早著錄楚國蟻鼻錢的是南宋洪遵的《泉誌》。其中寫道:“此錢上狹下廣,背平麵凸,長七分,下闊三分,上銳處可闊一分,重十二銖,文如刻鏤,不類字,世謂之蟻鼻錢。”“蟻鼻錢”應是實用天然貝的代用品。有學者指出,在早期貨幣形態中,“用貝的數量是很大的。由於天然貝的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所以後來便以銅仿造,這種銅貝《錢譜》上叫做‘蟻鼻錢’,成為後世銅錢的濫觴。”
楚國等地不僅出土銅貝,同時還發現有天然貝。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中晚期墓,出土了四千餘枚海貝。一些楚墓中,還發現了仿海貝的骨貝,如1966年春湖北江陵望山2號戰國中期墓出土2件,1984年湖北當陽曹家崗5號春秋晚期墓發現1179枚。這批骨貝凸麵的凹槽兩頭各有一穿孔,而且大多數在槽口兩側還刻有並列或錯列的記號,在這些骨貝的平麵上,有20%還殘留少許綠色結晶物,應是製幣時的貼附之物。
天然貝很可能是中國古代使用年代最早,流通範圍最廣的幣種。宋人陸遊《書巢五詠·砑蠡》所謂“古者貝為貨,庶物賴以通”,體現了一種文化史的常識。據分析,先秦時期用作貨幣的貝大多是海貝,而中國內地以至西北、西南遠離海域的地區多有海貝出土,可以反映當時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與交通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