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錢幣形製的象征意義(3 / 3)

這種裝飾品使用時“串”的形式,也與圜錢集中收藏和攜帶的方式一致。

至於方孔圜錢,《漢書·食貨誌下》有“錢圜函方”的說法,顏師古注引孟康的解釋:“外圜而內孔方也。”在這裏,“函”,一如“涵”,有人解釋為刀幣的舌,恐怕是不正確的。

方孔圜錢的平麵圖案構成是外圓內方,就此有不同的解說。“據說,秦始皇統一用外圓內方的錢幣,是因為他相信當時極為流傳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還有說是秦始皇特別崇拜可使自己‘長生不老’的方士,因此鑄錢時用了方孔;也有說是表示‘市井方圓’,真是眾說紛紜。”所謂“市井方圓”之說不足取,而以為秦始皇最初製作方孔圜錢的說法也不符合曆史事實,因為戰國時期這種錢幣已經在齊國、燕國和秦國廣泛通行。不過,以為這種錢幣的鑄作與使用與“天圓地方”觀念存在某種聯係的分析,有可能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的學者如此總結秦國方孔半兩錢的出現:“經商鞅變法,國勢巨增,貨幣也漸趨統一,到惠文王時,各方麵條件都已具備,方孔半兩也就自然出台。隨著之後一個多世紀兼並戰爭的進程,越來越看重方孔圜錢的政治神權意義,如《呂氏春秋》中就有‘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的句子,到秦始皇時,半兩錢就完全成為神權的象征物了。”其實,秦使用方孔圜錢的準確時代還可以繼續討論。而這種錢幣形製的發生與文化信仰必然有關,但是否可以歸納為“神權”或“政治神權”的象征,似乎也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論證。

論者又以為,方孔圜錢的出現,與陰陽五行、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潮有密切的關係。這種錢幣形式,“是先秦幾千年尤其是春秋戰國幾百年間中國經濟政治文化諸多方麵的因素撞擊融合的最後結晶,是一種綜合趨勢”。而且,“從此,中國貨幣與西方貨幣,不但在形製上清晰地劃出了一條界線,具有獨特的東方式的文化特征,並影響到日本、朝鮮、越南諸地區,形成一個東方貨幣文化圈;而且在內質上同時決定了中國貨幣曆史發展與西方不同的命運。”這種錢幣形式,“不僅成為中國貨幣的特有形製,同樣是幾千年中華文明史的形象投影和印記。”這一文化比較的視角,也可以給我們以一定的啟示。

方與圓,是對立的形態,又概括了自然與人文的一切。《周髀算經》卷上說:“萬物周事而圓方用焉,大匠造製而規矩設焉,或毀方而為圓,或破圓而為方。”《尹文子·大道上》寫道:“生於不稱,則群形自得其方圓。名生於方圓,則眾名得其所稱也。”又《周禮·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管子·形勢解》也說:“以規矩為方圓則成。”方與圓,既象征著“萬物周事”的自然,又象征著“規矩”的權威,製度的權威,法的權威。

前引沈周詩所謂“圓方為象小乾坤”,又以“圓方”作為“乾坤”的象征。

當然,圜錢所以能夠通行於世,最主要的原因,是“從鑄造、流通、貯藏等各方麵考察,圜錢都是最便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