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民俗現象中,“燒紙錢”的禮俗,不僅見於本書“以錢為道具的歲時民俗”中所說到的“寒食”、“清明”時節,還有資料可以說明,又曾經有發生於其他節令的情形。例如:
新年
光緒八年《孝感縣誌》說,“元日早起,男女肅衣冠,焚香楮錢,拜天地、家神,卑幼拜尊長,名曰‘拜年’。”以“燒紙錢”為“拜年”的禮儀之一。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親戚老夫臥病》:“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墳上燒紙錢去。”鹹豐九年《固安縣誌》:“(正月)初二日,每家於祖塋焚紙錢,行四拜禮。”這兩例則是到墳上“燒紙錢”。
光緒十年《高陵縣誌》:“正旦前夕,士民皆祭其先,先期懸紙錢於□旁,夜半祭畢,焚錢酹酒。□旁者亦焚之,酹湯酒,或即古人祭□之義也。”光緒三十四年《甘肅新通誌》引《皋蘭縣續誌》:“(正月)初旬,謁墓焚楮幣。”又引《安定縣誌》:“正月初三日夕,門前焚冥錢舉哀,謂之‘送家先’。”抄本《洮州廳誌》:“(正月)初三日,各備紙錢拜墓。”宣統二年《諸暨縣誌》:“正月具酒肴薦墓,掛紙錢於墓門,謂之‘標佰’。”
乾隆六十年《石首縣誌》又說,“三日乃焚掛門錢。”正月初三門前“燒紙錢”的禮俗,有的地方稱之為“燒門神紙”。如同治九年《長樂縣誌》:“俗於除夕縛紙錢一束,上書門神財錢等語,設座供奉,至新正初三日焚之,謂‘燒門神錢’。”又民國十一年《天門縣誌》:“至初三日子夜,燃燭於大門內,將‘除夕’所貼各處紙錢收焚,複各理職業。諺雲:‘燒了門神紙,各人尋生理。’”
上元節
民國二十一年《萬源縣誌》:“(元宵)焚門紙錢於門外,謂之‘送年’。”
二月初二日
二月二日,也有掛紙錢於墳的風俗。同治十三年《黔陽縣誌》記載:“二月二日,俗傳土地生辰。”“社前,以紙錢掛新墳,行拜掃禮,過社則止。”光緒八年《平遙縣誌》:“(二月二日)夜哭焚紙錢於門外。”
三月二十七日
光緒七年《榮河縣誌》:“(三月)二十八日,俗名‘鬼節’。今人家先一日焚冥鏹於墓錢,為先父母赴會之資。”
三月二十八日
光緒十五年《羅店鎮誌》:“(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齊天聖地誕辰,士女焚香,闐塞道路。”“屆期各廟界土地司神賽會,以紙箱藏楮帛納諸宮前,堆積如山,名曰‘解天餉’。焚時迎諸神團走,又謂‘驗楮’。”
小滿
康熙二十九年《汝陽縣誌》:“小滿,掛陌上楮錢。”民國二十七年《汝陽縣誌》也有同樣的內容。這裏所說的“掛”錢,從某種角度可以說,與“燒”錢其實有非常接近的意義。
端午
前引張憲《端午詞》所謂“五色靈錢傍午燒”是其證。此外,還有另一種端午“燒紙錢”的特殊形式。據道光二十年《雲夢縣誌略》記載,當地五月端午“作龍舟迎賽”,有所謂“迎船”儀式。這種儀式,實際上是一次水上的文化遊行。“設層樓飛閣,於其脊中塑忠臣屈原、孝女曹娥及瘟神、水神各像,旁列水手十餘,妝束整齊,金鼓簫板,旗幟導龍而遊。好事者取傳奇古事扮肖人物,極其詭麗。”不久又有“送船”儀式。“數日後,以茶米、楮幣實艙中,如前儀,導送河幹焚之。曰‘送船’。”
六月六日
康熙四十九年《寧遠縣誌》:“六月六日,焚紙,獻綠豆湯於塚上。”乾隆十二年《重修靈寶縣誌》:“六月初六日,士民各赴先塋,奠茶湯,化紙錢。蓋因盛暑苦渴,亦仁孝之俗,可喜也。”乾隆五十二年《洛南縣誌》:“六月六日……間有上墳燒紙潑湯者。”道光十六年《鹹陽縣誌》:“六月六日……具果品,焚紙錢於祖先,取夏祭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