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鬼節”和“哭節”:焚紙錢的時序(2 / 3)

然而,道光十一年《博平縣誌》也說到“潑湯”風俗,但是時在四月,且並非“因盛暑苦渴”,也不是“夏祭”,而意在“薦新”:“四月,麥秋日,家取新麵作羹,備楮錢、酒漿以薦新於先壟然後嚐新。謂之‘潑湯’。”

中元節

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中元節》:“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又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七:“故都殘暑不過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織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焚之。視盆倒所向以占氣候。”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〇引《歲時雜記》:“以竹一本,分為四五足,中置竹圈,謂之盂蘭盆。畫目蓮尊者之像插其上,祭畢加紙幣焚之。”

清人薑渭《七月十四日作》詩,說到為中元節“燒紙錢”進行準備的情形:“棲苴漂泊歎無根,五載羈魂繞墓門。麥飯紙錢忙料理,家家明日作中元。”乾隆二十一年《平利縣誌》:“七月十五日,各祭祖先,燒紙錢,名曰‘鬼節’。”同治四年《郟縣誌》:“(七月)望日,以灰畫地,焚紙錢,為祖考冥資。”光緒二十七年《樂清縣誌》說,“中元……人家祀先畢,束紙鏹赴寺投入坎中焚燒”,此外,“別焚紙錢於幽靜處,曰‘散紙’。”光緒三十一年《綏德州誌》:“至中元節,家家皆詣先塋燒紙錢。秋露既零,故祭祖焉。”

也有在中元節前一天或兩天“燒紙錢”的。同治七年《通山縣誌》:“(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前一日祭祖先,焚紙錢。”同治五年《崇陽縣誌》:“先一夕,焚楮錢送之。新亡者則先二夕。”民國二十年《樂昌縣誌》:七月中元節,“是夕,自高曾以下皆奉錢包,正書某祖某考笑納,惟恐有遺忘者。”

這裏所謂“錢包”,也有稱作“包袱”的,其意不通。“包袱”的“袱”,在有的地方寫作“賻”,則合於古義。嘉慶二十一年《華陽縣誌》寫道:“十五日,俗謂之‘七月半’,人家薦時物祀先畢,以紙封寓錢焚於庭,謂之‘燒袱子’。”民國二十一年《八寨縣誌稿》說“中元燒包”禮俗,又說,“其焚賻,多先於十三、十四夜行之。”

七月三十日

乾隆五十三年《婁縣誌》:“(七月)是月晦,寺塔燃燈,緇流作白蓮船,鄉人競投寓錢於中,祈往生西方,夕作梵事而焚之。”嘉慶二十二年《鬆江府誌》:“(七月)若月晦值大盡日(俗謂‘地藏開眼’),僧人以紙造為白蓮船,鄉人或以錢、米、絮、楮少許寄紙船中,祈生西方,夕作梵事而焚之。”光緒五年《青浦縣誌》:“(七月)晦,為地藏誕辰,值大盡,俗為‘地藏開眼’,僧以紙造白蓮船,鄉人或以錢、米、絮、楮少許寄紙船中焚之。”光緒十七年《楓涇小誌》又記載:“七月三十日,地藏誕,往定慧寺進香,或以冥鏹焚庫中,曰‘納錠’。”光緒三十四年《嘉興縣誌》:“(七月)晦日為地藏王誕辰,婦女各以紙鏹往寺觀焚之。”

十月初一

嘉慶十九年《漢南續修府誌》:“十月朔,各祀祖,但焚紙錢於門外。”嘉慶二十三年《定邊縣誌》:“十月初一日,曰‘寒衣節’,裏晚皆用紙卷、紙錢焚於門外,以送祖先、亡者。”光緒二年《興平縣誌》:“十月朔,祭先祖,焚紙家門。”光緒九年《孝義廳誌》:“十月初一日,土著人具酒醴、紙錢於先祖墓前祭掃。”光緒三十四年《甘肅新通誌》引《洮州廳誌》:“孟冬朔,焚寒衣、紙錢於門外,雲‘招魂’。”又引《成縣新誌》:“十月朔,焚楮幣象金於墓,謂之‘送寒衣’。”又引《敦煌縣誌》:“十月朔,舁城隍神像出城至厲壇,多焚楮錢。家有客死他鄉者,焚楮錢,祭奠於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