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鬼節”和“哭節”:焚紙錢的時序(3 / 3)

冬至

嘉慶二十三年《定邊縣誌》:“十一月冬至節……至晚,於門外焚紙錁。”

臘月二十四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〇《十二月》寫道:“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借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紙錢。”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九引《歲時雜記》:“舊俗以七祀及百神,每歲十二月二十四日,新舊更易,皆焚紙幣,誦道佛經咒,以送故迎新,而為禳祈雲。”範成大詩《臘月村田樂府十首》中的《祭灶詞》寫道:“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炒甘鬆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酬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其中“酬酒燒錢灶君喜”句特別值得注意。似乎臘月二十四燒紙錢的意義,是送灶君朝天。

除夕

嘉慶二十三年《定邊縣誌》:“除夕之前,皆出外,以紙錢祭墓。”光緒三十一年《蒲城縣新誌》:“除夕……焚紙幣。”抄本《洮州廳誌》:“(除夕)備紙錢,迎神於村外,俗謂之‘接家親’。”民國四年《漢口小誌》說,“(十二月)三十日為除日,自二十四至今日皆可祀先祖,俗名‘過年’,家家焚紙錢。”

“燒紙錢”禮俗,在地方民俗形式中,以年度計,可能演用的密度相當之大。前引《太平廣記》卷三八四引《河東記下》“許琛”故事,有“常於月晦歲暮焚紙錢以報之”的說法。又如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三“過節”條寫道:“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為‘鬼節’”,“燒紙焚錠,亦‘鬼節’為盛。”乾隆七年《武清縣誌》說:“民間於新節元旦、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冬至、除歲各祭祖先”,“焚燒楮錢。”乾隆十九年《廣靈縣誌》也寫道:“正月初五、十六,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冬至等日,定更後,合邑婦女皆出大門外燒楮,哭聲震天,更餘乃止,名曰‘哭節’。”光緒八年《平遙縣誌》寫道:

正月二十日,夜設祭……二十五日,夜設祭。

二月初二日,午祭天地,夜哭焚紙錢於門外。

三月寒食日,不舉火,祭祖先於墓。

五月端陽……夜哭於門。

六月初六日,夜哭於門外。二十四日,夜哭於門外。

七月十五日……夜哭於門外。

九月重陽……夜哭於門外。

十月初一日,夜焚紙錢、寒衣,哭於門外。

十一月冬至……夜焚紙錢,哭於門外。

十二月除日……夜哭於門外。

凡哭者皆係婦人,名曰“鬼節”。謂是日亡人來,故哭耳。

平遙的所謂“鬼節”和廣靈的所謂“哭節”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這種情形,各地或有不同。光緒二十四年《灤州誌》說,“(正月)初二、三日必詣墓焚紙錢,謂之‘上墳’。”民國二十六年《灤縣誌》中《歲時民俗·正月》條下則說:“除日,家家詣墓行禮,焚紙錢,謂之‘上墳’。”似乎同一地方在不同的時期具體的禮俗也會有所變化。

在喪葬活動中以“燒紙錢”作為文化象征的情形,還有所謂“領魂紙”等。如民國二十年《天津誌略》關於喪禮,就有“焚紙錁,曰‘領魂紙’”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