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解疑釋惑(2 / 3)

“可是,傳聞有時候卻是事實,隻是人們無法考據,但能夠世代傳下來,就說明有它自身的魅力和價值。”包綺麗說出了她的觀點,這讓他眼前一亮。

“你也是蒙古人,也是‘黃金家族’的後裔,我想你應該也聽到過些傳聞。”他突然問道。

“對啊,不過我可沒有您那麼豐富的經曆和學識,小時候沒人給我講什麼故事,對這些了解得並不多。我的專業是英語,大學畢業後在政府當翻譯員,這次是政府安排我來協助戈恩教授工作的,我主要做翻譯工作,雖然戈恩教授是大學者,可他並不懂蒙語。”她很開心地說。

接著寶音給她講了一個母親在他的小時候給他講過的故事。

成吉思汗征戰大夏時,染上了嚴重的寒熱病,病逝於六盤山薩裏川行宮。拖雷監國的時候,窩闊台遵照父汗的意願,秘密派親信將汗王的屍體運往起輦穀陵墓地宮安葬。當時埋葬大汗後,墓地被監督葬禮的拖雷命令兵士們騎著馬在墓地來回奔馳,將墳塚上的沙土踏平。為了能使大汗的後人找到墓地的準確位置,他們在墳地上牽來一隻正在奶駝羔的母駱駝,因為駝羔正在吃奶,這對於母駝來說印象非常深刻。他們就當著母駝的麵,殘忍地將駝羔殺死了,駝羔慘叫一聲,血流在了墳地上。然後,他們牽著悲鳴的母駝離開了那裏,並派一支數百人的騎兵,也就是黃金家族的親信們日夜守護著大汗的陵墓。而這支守陵人正是父親的祖先,直到寶音之前,父親仍然是守陵人,但父親所守的陵墓是文物單位保護的一些墓葬群,雖然也在不兒罕山下,但這些墓葬並不是成吉思汗的。就這樣,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以後,肥沃的草原沒有什麼異樣了,父親祖輩的這些守陵人才離開那裏。大汗的後人若想祭奠成吉思汗,就讓當時被殺死的駝羔的母駝作為向導,如果母駱駝在一個地方久久徘徊,哀鳴不已,就說明這個地方就是陵墓所在之地。寶音小時候也曾問過父親這個問題,可是遭到父親的嗬斥,顯然父親不想讓他打聽這些犯忌的事情,或許,父親自己也不知道汗王的陵墓究竟在哪裏。

“這也太殘忍了。”包綺麗呢喃道。

“戈恩教授肯定我的學術成果,是因為我在對中國古代文獻《山海經》的研究中肯定了這個地方的真實存在。雖然世界有很多蒙古曆史研究者,但都無法考證肯特山,也就是不兒罕山的所在,人們不知道它究竟在哪裏,更不知道史料上說的成吉思汗的葬地起輦穀在哪裏。”他耐心地說。

“可是博士,肯特山脈非常廣大,起輦穀具體在哪裏呢?就算知道起輦穀在哪裏,可起輦穀又那麼廣袤,又如何圈定成吉思汗陵墓在起輦穀的具體位置所在呢?”包綺麗的表情和語氣像是一個向老師提問的孩子。

寶音告訴她,他之所以要從《山海經》中尋找這些困擾他很久的答案,是因為這裏的一些記載中蘊藏著很重要的關於蒙古族的背景信息。據史料記載,漢朝大將軍曾在不兒罕山封禪,並祭拜戰神。這應該不是巧合,不兒罕山又是蒙古汗國的發源地,後來的成吉思汗又據傳是“戰神”轉世。《山海經》說:“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這裏的“幽都”就在不兒罕山腳下,貝加爾湖以南的地方,這一地帶就是遊牧帝國傳統的汗庭之所在。他在研究中發現,“幽都”在蒙古語中,就是“斡耳朵”(ordo)的意思,是音譯與意譯的結合體,這種翻譯是中國史書常見的一大特色,“斡耳朵”就是“大汗的幕帳”。《闕特勤碑》道出了“斡耳朵”設在肯特山下的秘密:“沒有任何地方比於都斤山更好了,能有效掌控諸部的地方就是於都斤山。”這裏的“於都斤山”指的就是肯特山,也就是不兒罕山。

“斡耳朵……”她用蒙語輕聲說,然後又用漢語說,“幽都……”她一副思考的樣子,小拇指頂在嘴角上,突然高興地叫起來:

“博士,真的是啊,這兩個音確實很相似,好像是這樣的道理。”

“戈恩教授讚同我的研究結果,並且我在報告中幾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研究結果,這些信息在教授看來都非常珍貴,否則,教授怎麼會花費這麼大精力來到這裏考古發掘呢?”他有點激動地說,接著給她講了他的其他發現。

寶音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將名山大川視為潛藏臥龍,八卦方位看大地上有“八大龍脈”——兌龍、離龍、坎龍、乾龍、坤龍、艮龍、巽龍、震龍山脈,而昆侖山脈乃是八大龍脈之總體,為眾龍之母。據《山海經》所述的“龍脈”走勢,不兒罕山應該是“兌龍”和“震龍”山脈的交尾處,於是它融合了兩條龍脈的血性,可謂是一旦真龍飛天,即可開基立業。

“《山海經》裏的說法正好說明了不兒罕山這個地方的重要性,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死後就葬於此地,而成吉思汗本人也對此山情有獨鍾,遇事必入山祭拜長生天,他死後必然也要葬在這裏,祔葬“注釋1”是蒙古的傳統,何況成吉思汗是堂堂帝王,更是遵守國葬的禮製,而後代帝王都理應葬在一處。”寶音解釋說。